杨敬轩站在大殿正中,而皇帝略显浑浊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混杂着些许警惕,“新科状元杨敬轩?”杨敬轩闻言拜倒,严肃凝重的眼神还是出卖了他的紧张。
皇帝看向手中卷子,犹疑片刻说道,“早闻你才华横溢,今日一试,果然名副其实。”皇帝又抬首看看新科进士,“你们是天下的英才,也将是朝廷的支柱,出类拔萃之人必予以重要之地位,三甲就待诏明文馆,随侍供奉吧。”
杨敬轩旁边的两人拜倒谢恩,声音洪亮如同钟声,但众人的目光还是落在站立不动的状元身上。
皇帝双眼眯起,扬起下巴,严厉地问道,“怎么,杨卿不满朕的旨意?”
杨敬轩行礼言道,“明文馆是文才聚集之地,待诏明文馆更是陛下的无尽恩宠,敬轩并无不满。”拜了一拜,继续说道,“敬轩随父亲闲居晏城,虽是常在山水草木之间研读先贤圣言,却是离黎民百姓近了些,也曾与他们促膝长谈,了解不少百姓疾苦。陛下,为官之人,到底是为国为民,不能为民何以治国平天下。”再拜,朗然说道,“敬轩自请外放远县,愿做一介县令,安抚百姓、安定国本。”
此言一出,殿上议论纷纷,已封为太子的宁王向杨敬轩投来钦佩的目光,犹豫一下,还是没有上前称赞两句。
皇帝微微向前倾身,语气依旧严厉,“既然如此,杨卿可想好去哪里?”
杨敬轩不假思索便说道,“盛阳县。”这句话犹如万钧巨雷落在殿上,人言鼎沸,却瞬时又寂静无声,仿佛金针掉下都是清楚如斯。
“杨卿为何单单选那盛阳县?”
“回陛下,敬轩曾在盛阳县师从于夏山石夏老先生,虽只住了四月有余,对盛阳县也了解不少。盛阳县临江靠山,纵然远离京城、地小人少,却是江南之地的咽喉要道。日光充足、雨水丰沛,适于稻米生长,长久以来却未能为人重视。敬轩此去必将尽心竭力,为陛下、为天下治理出鱼米丰足、百姓安居乐业的江南咽喉。”
皇帝轻微地点点头,眼中流转着旁人看不懂也不敢仰望的心思,望着拜伏在地的杨敬轩许久,方悠悠说道,“既然杨卿有此请,是盛阳百姓的福分,也是朝廷的幸事,朕准你当那盛阳县令,不过一年后朕要看你的政绩,你可明白?”
杨敬轩答道,“臣接旨,臣明白。”
新科状元不爱京官要外放的事情,一时之间不胫而走,整个京城都是对杨敬轩的赞许之声、佩服之情,只有一处僻静院落不得安宁。
“你寒窗苦读可不是为了一个小小的县令!”杨逢霖怒气冲冲地吼道,微红的眼睛望着自己名扬天下的儿子,“你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担子多重,明文馆虽是校理典籍、教授经史书法之处,却在陛下听政大殿前,紧邻中书省、门下省,何等难得。况且,我辞官两年,人脉还是有些的,如此得天独厚的之势,你竟拒绝了,还要去什么盛阳县,目下公主那边也就只能送送礼物,你这般着急,就不怕坏了大事?”说罢,大袖一拂,闷在一旁。
“父亲,”杨敬轩也略略激动,“大事才不可如此着急,父亲固然在朝堂之上有些根基,可母亲终归还是废贵妃的胞妹,废贵妃已死于冷宫,并不代表陛下既往不咎,此时出尽风头,不是向陛下炫耀又是什么,暂避锋芒、韬光养晦不才是上策吗?”说完,行礼说道,“儿子失礼了。”
杨逢霖闭目不理,许久方睁开眼睛,转身看着杨敬轩,“你都已经做了,我再发怒指责又有何用,权且照你说的做罢。”
杨敬轩刚要走,就听得杨逢霖语气和缓地说道,“此去盛阳,你娘亲定然十分挂念,你去安慰安慰她,让她准备一些带给公主的东西。”
“儿子记下了,”杨敬轩转身离开。
又是一季初春,万物萌发,一片朝气蓬勃之象,乱花缤纷,渐欲迷人眼,浅草青翠,茸茸没马蹄。
盛阳县衙,客室之内,沈四海悠然烹茶,公主故作镇定看着他儒雅动作,仍掩不住一丝不安与焦急,一旁的凡颜倒向沈师爷讨了一杯又一杯的清茶。
“沈师爷的茶又是哪里找的,这样清雅,就如你人一般,”凡颜眉开眼笑。
公主微微挑眉,嘴角弧度悄扬,“原来,你对沈先生评价如此高啊。”
凡颜一愣,随即撅起嘴道,“这可是公主说的,我不过学学而已。”
两人只顾说笑,未曾发现一旁的沈四海两颊的微红,匆匆来又匆匆去。
“已然渐近黄昏,敬轩哥哥却无半点消息,不知是不是路上有什么事啊,”公主小声念道。
“公主莫急,沿路都有驿站,杨大人不会有事,衙役已经在最近的驿站等着,黄昏时分该到了,”沈四海兀自摆弄手边的淡青色茶盏。
第十六章 今我来思(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