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时,村子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安静地趴在山脚下。一条笔直的旅游大道,为了躲开四合院,委屈地绕了一个半圆,延伸进风光秀美的峡谷深处。
送我来的三轮车夫,向我讲述了这个四合院的故事。
土镇的这个四合院被村里人称为“不老宅”。“不老宅”住着一位姓邵的老头,您没看错,一个四合院子就住着一位老人。
没人知道邵老头多大岁数,也没人知道他何时来到土镇。因为最早的土镇,在1945年的***里成了鬼村。许多年后,有人开始到土镇安家,此时“不老宅”和邵老头就已经在那里了。
土镇后面的峡谷,被特别有钱的一个外地大老板承包了,准备投资两亿元,开发旅游业。为了修一条通往峡谷的道路,土镇要整体搬迁到山外去。
土镇所有的村民都搬家了,只有邵老头不搬。无奈之下,大老板开始派人强拆。
第一次强拆,几个壮小伙爬上“不老宅”房顶。一个人刚揭开一片瓦,一只巨大的蜈蚣在那人脚踝上咬了一口,摔下来断了一条腿。另一人再去揭开一片瓦,又一条蛇窜出来,那人也掉下来摔断一条腿。
第二次大老板派出了铲车。铲车开到“不老宅”墙外,司机下车去察看地形,刚走到翻斗下面,翻斗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地落下来,砸在了腿上。
大老板不信邪,亲自出马,带了很多人马和各种重型装备,他站在“不老宅”门外,刚一挥手,手机响了。他老婆打来的,说他爹在街上被车碾压了,恐怕双腿都保不住了。
从此,“不老宅”就被保留下来。
我本来是要进峡谷的。看完这座孤零零的四合院,听完三轮车夫讲的故事,我才发觉,这个无名的峡谷其实也是一种指引。
“不老宅”才是我真正要找的地方。
站在“不老宅”门前,我一直惶惑不安的内心刹那间平静下来,走失许久的“洁静精微”状态渐渐回归。
隔着厚重的黑漆木门,我能看见一个黑发白须,面庞清瘦的老人,他双目微闭,气定神闲,盘腿坐在院子中间。
正要抬手敲门,一个苍老却深邃的声音传出来:“进来吧。
我推门而入。
果然,一个黑发白须,一身灰色粗布服饰的老人坐在院子中间。我明白,他一直在等我。
我轻轻走近他,跪拜在他身边,叫了声,“师傅”。
老人面含微笑,慢慢睁开双目,慈祥地看着我,像招呼他回家的孩子一样,轻声说:“还好,你没误了吃饭的时辰。”
我搀住他。他缓缓站起来。像一面缓缓升起的旗帜,**肃穆,令人景仰。在他那不足一百六十厘米的身高跟前,身高一百八十厘米的我却显得格外渺小。
老人姓邵,名天门,字神机,号石经山人。他大约生于清道光十五年,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五年。我见到他时,他已近一百八十岁高龄。
我在“不老宅”住了两年零七个月。
我一直陪伴着邵天门老人的最后岁月,记录下他神秘、传奇且匪夷所思的一生,并目送他的魂灵飘向云端。
两年零七个月,他和我讲了许多话,有些话是《易经》里的,有些我从没在哪一本书里看到过,也从没听别人讲过。他的话,几乎从不会讲第二遍,唯一多次重复的一句话是:顺天受命,知至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