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织女会牛郎。被锦花装点的苏州城泛着软糯香甜的气味。捣衣的姑娘们蹲在河边伸长了脖子,望树后的鼓楼张望。那里有一位褐红色衣裳的公子坐在阁楼内看书,他向下望了望。捣衣的姑娘们便羞红了脸,端着木棚往回走。护城河上,船女抱着琵琶唱着呜侬小调。满城的姑娘们在七夕这日仿佛都雀跃了起来。元引住进鼓楼已有数月,可平日里都蹲守在粥铺找人,倒没多少闲心出门游逛。
当日,玄鸟濒死,他引了些仙气护着她的心脉。而他特意去请了茗衡来,为的便是要他看见玄鸟死亡,身葬鱼腹的画面。可真正的玄鸟却早被他用法障护了起来,只待来人间寻位故人,看他可有法子救上一救。这位故人不是别人,自是那日在梦里的疯癫怪人无名大士。元引买下了当初所护之主九王爷的家宅,准备办个粥铺,好在此守株待兔等这位大士。
而今日乃是乞巧节,元引准了丫鬟们出去过节。有几个小丫鬟红着脸扭扭捏捏的叫元引也出去逛逛。元引笑了笑便招呼她们回了吧,自己又回了粥铺守株待兔。时值晚边,苏州城灯火通明。姑娘们互挽着手臂从粥铺门口走过,元引摇着蒲扇,抬头一看,无数的天灯在天上飘摇。他回头,朝里屋喊道:“箩官,你看多漂亮!”
里屋里什么声音也没有,他又说道:“姑娘们都在今日将自己绣好的荷包送给自己中意的人。箩官,你可知为什么她们要今日送吗?因为今日是乞巧节。”
他继续独自喃喃道:“箩官长大了,我也为你找这天下最好的儿郎。为你铺满十里红妆,看你风风光光的嫁出去。”他摇着蒲扇,淡淡的笑了起来。月光洒下的银灰将这庭院蒙上了一层灰霭。元引没再说话,灰黑的眸子透着消不去的衰败。
门外,铃铛悠扬。有人唱到:“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美人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风流忘不了。
江山万代何曾妙,不如红尘妃子笑。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痴情忘不了。
儿命已入黄泉去,惟愿明月照初颜。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娘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但求随君了。”
元引听到这声,忙追了出去。寻了半条街,才找到唱歌谣之人。他上前将此人拦下,问道:“你刚才唱的什么,只听见什么‘好'‘了'。”
唱歌谣之人是个穿着破旧的癞头和尚,他摇着酒壶哈哈一笑,方说道:“你若听见‘好'‘了'还算你明白,可知世间万般情妙,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了,须得了。”
元引听了此言,也笑道:“若欢喜,须得离,若要好,须得放。可是此意?”
癞头和尚又是哈哈大笑,拍手赞道:“接的切,接的切。”
元引将癞头和尚的酒葫芦挂在身上,说道:“走吧!”
说完,二人便往回走。进了粥铺,癞头和尚径直跑进里屋,将桌上女儿红倾壶倒入口中。吞咽了几下,赞道:“好酒,好酒。”
元引也不回答,只身坐在茶桌边端着棋谱摆棋局。癞头和尚颠颠的端着酒壶,将圆凳踢开,单脚蹲立在其上。待棋局摆好,他执黑子,元引执白子。
他说:“本大士云游四方,曾听过千千万万个故事,但只有几个是记在了心上的。你我单单下棋无聊至极,不如我说与你听?”
“大士且说。”
“岳山之北,有农无福,娶妻刘氏。有树济源,刘氏死之年所植。妻言‘济源果熟,奴之活也。'无福听之,雨水灌溉三十年,松土沃植三十年,挑虫防鸟三十年。垂垂老矣,终至果熟。妻活,无福濒死,携之言曰:‘济源者,吾恨也。然汝者,吾怨也’。”
元引顿了顿,又说道:“时间将爱拖成了恨。可叹,可叹。”
癞头和尚也叹了口气,说道:“这病医不得,救不得。何必拖累成了恨?”
元引回头看看屋内一角,冷笑道:“如此看来你是没的救了,下一世投生个好人家,莫再颠沛流离,无处安放。你我就断在这处吧!”说完,一拂袖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