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面向缓缓淌动的淮河,高声吟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读的却是岳飞最近以《满江红》为牌填写的新词。
少年眉清目秀,可惜印堂部位有个长约半寸的疤,那是少年小时候与人打架留下的痕迹,正是因为这个疤,无论游方道士还是串门化缘的和尚,都说是个极其不祥的印记,表明主家终生多灾多难,飘泊流离。
少年父母担心得要死,数年来不知烧过多少香求过多少佛,这次从泰州出来,其父苏厚青特意去了一趟颇具盛名的灵济寺,将少年脖子上的玉坠换成了特大号装着高僧佛箓的符囊。
少年正吟得起劲,突听一人拍手叫道:“好,吟得好!”
少年回过头,见身后路上不知何时立着两个头戴草帽的挑担男子,一人高挑清癯,满脸和气,另一人个头稍矮,却须如虬枝,显得颇为凶恶,叫“好”的是那位清癯男子。
少年有些不悦:“你们是谁啊?干嘛打断我的兴致?”
清癯男子拱手笑道:“对不起,因为我也喜欢这首词,情不自禁叫了出来,打扰小兄弟了。”
少年听他那么大年纪却叫自己小兄弟,“扑哧”笑了,道:“听叔叔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清癯男子道:“当然不是,我们是来收山货的。”
“收山货?什么是山货?”
“山货就是山里才有的药材、兽皮啊,你住在大山边上,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
少年看了看两人的担子,果然全是兽皮、药材之类的东西,不觉窘红了脸,道“我家搬到这儿不久,山里事情,知道的不多。”
“是么,我倒错怪你了。”清癯男子闻言心里一动,不过,表面并没显露出来。
少年道:“此事只能怪我爹爹,要不是他平日不许我们出门,哪会闹这样的笑话。”
清癯男子道:“你爹为何不许你们出门?”
少年道:“说是怕遇上歹徒,但以前在泰州时不是这样,爹会经常带着我去探亲访友,说这样可以增长见识、锻炼胆量。”
清癯男子道:“听你口音,该是沂蒙一带的人,怎会经常在泰州探亲访友?”
少年道:“我爹在泰州作官呀,久了,自然就有许多亲戚朋友。”
俗话说“童言无忌”,少年不是儿童,说的话居然隐隐含有社会哲理。
清癯男子望着少年,突然问了一句:“莫非你爹是江淮第一神捕苏厚青?”
少年道:“是啊,莫非你认识我爹……”话一出口,顿觉失言,嘿地一笑,道,“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去了。”
说罢将书揣入怀中,背着手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施施然走下崖来,刚刚走到两人身边,虬须汉子叫道:“想溜?没那么容易。”将担一扔,狠狠扑了过来。
手刚触着少年肩膀,那少年身子一缩,从他胳膊下窜了过去。
第二章 山货贩子(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