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席话就可以引为知己; 有些人,处了一辈子仍是陌路。
我躺在客栈头等客房里,干净的被褥有着阳光特有的燥香。银色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室内流淌了一地,空气里有着带有湿气的凉爽,这一切是那么的静谧而又安心。
回想起白天里的事情,后来的发展可谓急转直下。
饭后,我和黑衣君相聊甚欢,越谈越投机,对待很多事物的看法惊人的一致,真是茶逢知己不觉凉,换了三壶茶后,日已西落。
其间知道了他竟是信陵君魏无忌,更为意外的是在齐国的都城见到他。
他据实相告,是听闻君王后病重的消息,来一探究竟,顺道解决一点私事。
传闻里,信陵君仁爱宽厚,礼贤下士,门客三千,因着窃符救赵之事,一直客居在赵国。
魏国王族魏氏,姬姓,魏无忌是魏昭王少子,当今魏王之弟,初识时不知双方底细,自称姬少在情理之中。
八年前,信陵君窃符救赵,天下人皆知,当年师父同我讲这段逸事时,大赞信陵君不计个人生死荣辱的侠义行为。
很多传说都流于表面,是特意做出来给外人看的,实情只有当事人清楚。
今日在同魏无忌的言谈中,他向我道出了源委。
当年,秦国出兵赵国,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魏王和魏无忌的姐姐是赵王弟弟平原君赵胜的夫人,因着有这层姻亲关系,赵魏两国关系非同一般。
于是,赵国在兵临城下之际,多次向魏王和魏无忌求救。
几百年来,大小诸候间的纷争不断,小国想要变成大国,大国要吞并小国,由原来几百个诸候,逐渐演变成为当今七国鼎立的局面,其中秦国最强。
秦国地处西垂,寒冷干燥,并不是土地肥沃的地方,但百年前经过商君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一路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了仅以一国之力无法抵抗的大国。
面对赵国的求救,魏王及魏无忌都很为难,想救援赵国却怕被秦国所仇视去,日后报复;作壁上观,又担心赵国灭亡后,坐大了秦国的强盛,魏国将变成下一个赵国。
救与不救,都是危机。于是兄弟二人一合计,魏王表面上坚定的拒绝救赵,而私底下任由魏无忌通过魏王的一个姬妾秘密偷出虎符。
魏无忌手持虎符,奔赴边镜,击杀了不听号令的将领,亲领精兵八万攻秦,一举得胜,解了赵国之危。
边境的消息通过漫漫长途,传回魏国国都大梁时,局势已定,魏王按下心中的欢喜,佯装震怒,忍痛处死偷符的姬妾,遣散了魏无忌留在大梁的门人,并放出话说待魏无忌归来,定当严惩。
窃符救赵,不仅巩固了魏赵之间的良好关系,而且没有开罪秦国,更大的收获是昭显了魏国的军事实力,提升了魏国在七国中的地位,可谓一举三得。
魏无忌因顶着叛逆的罪名,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带着一部分追随而来的门人,滞留在了赵国,一晃八年。
谈起这段往事,魏无忌有几分无奈,秦国日渐强大,各国均惮其势力,魏国正值用人强国之际,想回去,却苦于没有机缘。
我安慰他道,机缘在等待同时,也要创造,用心的去做一件事,没有办不到的。
他之所以没有寻得时机,一是因为他当年做好了不归家的准备,有了退路,就没全力的去谋划这件事,二是因为他本人及门客置身其中,反而看不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形势。
如今早已事过境迁,秦国大王都换了两位,现在着手去办这件事,应该容易得多。
魏无忌感叹道,很多人都羡慕王候将相的富贵,却不知其中烦恼,在其位当其责,面对两难,总是要选择放弃些次重要的东西,当年那个偷虎符的姬妾颇得魏王宠爱,因着魏无忌曾对她有恩,才铤而走险,并不知其中内情,却为此而受累惨死。
我笑着说,普通人亦有普通的烦恼,老百姓要为一日三餐操心,为柴火油盐犯愁,并举例,前世一千次相见之说,就是我为了混饱肚子,信口编造的。
魏无忌听到此大笑不止,我趁机表示,为了答谢他的一餐之恩,愿意随他去赵国,为他心头之事,略尽绵薄之力。
近几日的赶路,令我彻底放弃了只身游历江湖的念头,侠客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风餐露宿整天弄的灰头土脸的不讲,饥一顿饱一顿的,着实不是个好职业。
今日有缘识得信陵君魏无忌,聊得这般畅快,一时也没好的去处,不如暂且在他门下做客,解决眼下生计是为上策。
寻思到此,遂安然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