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智的大军一路上遇山开山,遇河搭桥,很快就抵达了大魏国的边界,驻兵洛阳。
在洛阳的西边,就是是日后让东晋帝国都闻风丧胆的前秦帝国,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不过现在氏族的王还不是苻坚这个雄才大略的大帝,而是一名叫苻洪的老家伙,自以为占了旧秦之地关中,洋洋自得,自已还自封为三秦王,真是不做死就不会死。
历史上,苻洪这个三秦王也没当多久,就被人毒死了,至于是谁毒死的,这个冉智就不太清楚了。
不过冉智知道就在苻洪这个老家伙死了没多久,登上氏族王的是他的儿子苻健。
这可是个狠人,如果说苻坚一统北方是其雄才大略加上生在一个好的家庭的话。苻健就是给苻坚创造这个好家庭的基石。
正是苻健率兵占领了长安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并且先向东晋称臣,换来宝贵的修养生息的时间,为日后苻坚一统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所以一开始,冉智就给自己下了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拖住氏族崛起的步伐,最差也要将它打得一蹶不振,北方还是汉人来统一的好,胡人该杀的杀,该奴隶的奴隶,不然自己重生而来岂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
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辨?
能知此者,是谓量权。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必出其变。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
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军营里,冉智正手捧蒋干将军赠送的兵书仔细品读,每读一次,冉智都觉得受益匪浅。
“太子殿下,大好消息啊。前方斥候传来消息,如真就像太子殿下您说的那般,氏族的族长三秦王苻洪不久前被石虎的旧将麻秋所毒死,现在整个氏族一片混乱,所有的人都想当氏族的新一任族长,其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乃是三秦王苻洪的大儿子苻健和小儿子苻雄。”
就在冉智一心研读蒋干将军将军偶得的兵法孤本之时,蒋干将军一脸兴奋地冲进军帐,报告着前方打听到的最新消息。
“好!”
冉智听到蒋干将军的话,轻轻放下兵书,忍不住叫出声来。
“殿下,臣恳求领兵三千,为殿下拿下长安城。”
蒋干将军是天生的猛将,带兵打仗有勇有谋,虽然不足以当一军之帅,但是带兵打仗还从未有过败绩,所以自从知道氏族内乱,顿感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带领将士们去上场杀敌,建功立业。
“将军有心了,可惜此时不是取长安的最佳时机。”
冉智何尝不想建功立业,但是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陷自己于不义,这不是冉智想要的。
冉智自从醒来并接受了自己的穿越的身份以来,就在心里酝酿着一场惊天棋局,以天地为盘,以国为棋,步步杀机,不光为了摆脱了两年之后的亡国之殇,也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一种叫野心的东西。
“为什么?殿下,现在不取长安,等氏族稳定下来,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眼看唾手可得的功劳,冉智都不要,蒋干将军顿时眼急了,连说话的语气都加重了几分。
“三秦王突然死亡,氏族虽然看上去内乱不止,但是氏族其实就是苻家的一言堂。
现在苻雄和苻健虽然在为了族长的位置而内斗,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那时候才是我们出兵的良机,到时必然能够一击即中,但是如果我们此刻进攻长安,必然会引来整个氏族的全族之力,毕竟有了外敌,两虎必定联手对敌,跟我们拼命,即使最后我们赢了,占领了长安,但也得不偿失,而且我们的士兵每战死一个就很难再补充一个一模一样的老兵了,到时候我们即使胜了还不如说是败了,强攻乃是兵法的下下策。
再加上氏族乃大族,没有万全之策根本无法全歼氏族之人,如果氏族人记仇,改日乘着父皇和石袛决战的时候,出兵攻击父皇的腹部,造成我大魏国的惨败,那时又该当何罪,一时的成败和大魏国的未来,孰轻孰重,蒋将军您觉得呢?”
冉智看到蒋干将军居然质疑自己的命令,顿时眼中闪过一道寒光,但想到这些日子蒋干将军将军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注,还有练武时的无私以及教兵法时地倾囊相授,冉智的眼神又再次软化了,开口解释道。
“这…这当然是国事为重,臣听殿下的便是,殿下说不打臣就不打,殿下说打臣到时候肯定第一个上。”
蒋干将军也没想到这打仗的背后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的地方,所以左想想右想想还是听太子殿下的靠谱,反正这么多年早就不习惯带着脑子。
“吩咐下去,这些日子,让大家多注意边界上有什么可疑的人物没,如果发现,尽量抓活的,我们还需要些舌头。”
“诺!”
军营之中,太子冉智悄然间已经放下兵书,一脸漠然的看着面前的沙盘,抬起右手,那洛阳城边百里之外的长安,仿佛就在咫尺之间,戳手可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