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远赶紧劝住气急败坏的于之义,生恐他怒火攻心下,疮口迸开。
待得他气息稍定,赵远这才试探的说道:“于大人,请恕在下直言,当初您与武卿雄之间发生的事,在下远远的尽收眼底。”
哦?
于之义双眼微眯,抬头瞄了赵远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寒芒。
“贤侄,可否说说,你都看到什么了?”
赵远并未发现于之义表现出的异样,只是点头道:“方才在下看到,武卿雄刺向您的匕首并非他所有,此外,在下还看到,有人在他身后推了一把,那匕首才——”
赵远的话还没说完,于之义脸色一沉,长袖一甩,断然道:“那叛贼刺杀本官,已是众人所见之事实,贤侄何苦做无谓之辩?”
赵远心中一动,还是义正辞严的拱手道:“大人,此乃在下亲眼所见。还望大人明察秋毫,万万不可冤枉无辜忠良!”
于之义阴沉着脸,盯着赵远的三角眼中露出慑人的精光。
不过,当他看到赵远坚定的神情,似是想到了什么,脸色稍稍缓和。
“贤侄,世道险恶,人心叵测。这世上,许多事情即便是眼前也未必即是真实。不过,既然是你亲眼所见,老夫自会禀明圣上,定然查个水落石出,绝不冤枉于他。”
得到了于之义肯定的答复,赵远这才松了口气。
他与武卿雄只是一面之缘,并无多大交集,只是以他的性格,不想看到一个良善之人被无端冤枉。同时,他也隐约觉得其中似乎大有文章。
尽管于之义暂时性的肯定了赵远的说法,但马车内的气氛变得有些怪异。
赵远有点受不了这种感觉,正打算开口说点什么,却不料,外面响起马车夫一声惊呼,马车突然一个急停,正陷入沉思中的于之义重心不稳,差点滚倒在地。
怎么回事?!
马车后的两骑仆从迅速赶了上来。
赵远也赶紧掀开马车门帘,一个箭步冲出来。
护送朝廷钦差大臣返京,事关重大,赵远不敢掉以轻心。
冲出马车,只见随车的两名护卫正围着一瘫坐在地的老妇人盘问着什么。
见惊动了赵远,马车夫行礼禀报。
“赵公子,方才此老妇无端瘫倒在地,小人勒马过急,惊了大人,死罪,死罪!”
赵远挥了挥,示意无碍,大声道:“前方何事?”
其中一名护卫打马来到马车前,拱手道:“禀报公子,此老妇乃镇南关人,因连日饥饿,瘫倒在地。”
赵远打量这老妇人一眼,只觉其面黄肌瘦,甚至还有些浮肿,想来其话不假,便吩咐护卫将他们所带之干粮分点给她。
护卫虽口中应允,但脸上颇有难色。
赵远不解,追问缘由。
护卫这才说出真相。原来镇南关兵变,叛军在离开时,哄抢关中粮草,还有不少粮草因为抢运不及,被其趁乱焚烧。
于之义、赵远等人离开时,镇南关粮草只够勉强支撑一月。因此,于之义只带了些干粮,将随身携带的大部分粮草都留在了镇南关。
自己的干粮都不够,哪还多余可以分给人家啊?
护卫哭丧着脸,指着装在马车后的一小袋干粮。
赵远无奈的摇头,紧接着,果断说道:“将我的口粮给那老妇人。”
说罢,正打算回到车厢内,不远处却传来个嘶哑低沉的声音。
“马车上小哥可是当日镇南关以一己之力扫平叛军的英雄?”
赵远愣住了,回头看去,发现那瘫坐在地的老妇人竟站立眼前,一脸正色的看着他。
这个时候,赵远才发现这个老妇人很是面善,似乎便是当日在镇南关前,被黎圆为难过的老妪。
“不敢当!在下确曾参与平定镇南关兵变。”
老妇人笑道:“公子,力敌贼人,可当英雄二字!”
说着,她拍了拍手,两边草丛中钻出一群人。
这群人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显然是一群逃难的灾民。
为首的正是那在镇南关前,与黎圆心腹扭打成一团的黑炭头。
大家给我上!
黑炭头一声招呼,那群难民一窝蜂的涌上来,将赵远等人团团围住。
小子,识相点,将粮食交出来,便饶你不死!
那黑炭头一跃而起,率先逼近赵远所在的马车。
赵远双眼微眯,冷冷的扫了这人一眼,反手抽出破天枪,正待喝阻,马车里响起一个沉稳的声音。
“吾乃朝廷命官,看谁敢动吾分毫!”
马车车帘一掀,于之义面带怒色的站了出来。
黑炭头咧开大嘴,嘿嘿一笑:“老子生平最恨的就是你们这帮贪官污吏。今日,不是你们这些狗官的粮食,老子还不强哩!”
说罢,他大手一挥,就想招呼众人动手。
黑炭头身边的老妇人却摇头劝阻众人。
第一百二十四节 灾民(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