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食生 > 走不完的取经路

走不完的取经路(1/1)

    首先祝韩寒生日快乐。我写完这篇散文的日子正是他三十四岁的生日这天。大概是十二三岁的时候接触的他的作品,是《青春》这本散文集。从哪以后对这个大男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究还是回来了!今天他三十四了。成熟了好多,也沧桑了。最重要的是他居然对外自我认知了,这是我最意想不到的事情。生日快乐!

    开始前先说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东西——《西游记》。

    《西游记》这本名著不论从老弱妇孺到青年才俊那都是人尽皆知的。上至朝堂富贾,下至走卒打炊,在中国大街上随便拉个人出来讲西游记那都是一套一套的。故事剧情说滚瓜烂熟也不过,就不多言。

    要说的就是书里的四位主要角色,唐三藏、孙悟空、猪无能、沙悟净。不过并非原著角色,也非原著那样简单的关系体系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是通过原著四个角色处世的态度代出当代知名青年作家里的四位。

    不论政事、不讲形式、不观人品、不听耳风。单纯的从他们的文字角度出发,他们的经历来讲关于我们的这个年龄段。

    我们的时代是文艺的大时代,流行的大时代,信息的大时代。以至于多少人穷极一生也只是昙花一现。而这四位之所以能长青,是偶然中的必然。8090这个年龄段的一部分人受他们直观影响,甚至00后与还在童年的10后都无法避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西游记》的前身《大唐西域记》的出现因为当时人们需要新的思想来洗涤认知,渴望得到新的认知灌溉。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民众的需要,于是有了玄奘。《西游记》的出现因为当时的人们需要这种体裁剧情的小说,于是就有了吴承恩。历史车轮下,人类文化进化的过程他们的出现是必然的。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我们国家后现代的鲁迅、钱钟书、沈从文、张爱玲、徐志摩、老舍等这些名家。没有鲁迅,那来的《朝花夕拾》这类深刻的小品文;没有钱钟书,那里来的越洋《围城》;没有沈从文,如何了解《边城》的老人;没有徐志摩,会少多少感动的姑娘梨花带雨的情诗?他们的出现是偶然,也是时代的必然。没有沈从文,绝对会出现沈从书,沈从简。

    以韩寒、小四、高晓松、冯唐为代表的四个文学流派的出现是必然。我们国家脱了前一脚刚脱了十年“文字狱”的枷锁,后一脚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在迷茫中寻找出路,寻找新的思想。老一辈的传统依在,却不能完全实用于现状。总不能还用孔老夫子那一套治国安邦吧?进一步就是新时代,退一步就是一百年。这四位恰好在属于我们的十年之间应运而生。

    他们的成功是偶然的。为什么千万个叫韩寒的只成就了一个亭林镇韩寒。中国那么多叫高晓松的唯独这个“清华”晓松成就了当代“百晓生”这个名号。这与天分,成长环境分不开,也与个人的努力钻研直接挂钩,别无他法。这四个人的主义,思想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韩悟空。

    韩寒年少成名,同孙悟空出世时的惊天动地不逞多让。那句“出名要趁早”一直以来我都把它作为韩寒的标签。韩寒早期写的东西玄乎刁钻,处处都是叛逆的字眼。当时有部分人那叫一个恨铁不成钢。白眼,歧视,嘲笑,甚至辱骂。韩寒成了公敌,是所有家长都不许孩子接触的那一类。他是孩子眼里的宝藏,是平时吃不到的美食,他是荧幕里的英雄,他敢于抗争,敢于挑战。他们崇拜他,追求他的脚步。

    既使被世人的“八卦炉”里各种激烈的三围真火熔炼。人们也没能阻挡韩寒。不知什么时候,他的散文,小说出现在了各个年龄段人的手里。甚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大闹天宫”般在每个人的心里翻江倒海。

    后来他被冠上“公知”、“国民岳父”等字眼。身上无数光环,差点被人推上神坛。“加封齐天大圣罢,奈何天宫无桃园”。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除了微博偶尔会有更新,几乎在公众平台看不到他的身影。文章还在继续写,赛车还没停止,他被“观音”(观众知音)带了紧锢,他不在高调申明自己的立场,不会再发一张小野的生活照。现在不会,以后或许也不会。对于他而言,我所理解的他所理解的生活:“继续用他的火眼金睛,说‘所理解的生活’写‘这一代人’。”

    郭三藏

    我们国家注重家庭。家庭分两部分,成家前与成家后。成家前是爱情,成家后是生活。男性作家大多重“国事”,女性作家们更重“生活”。说穿了文字绕来绕去无非大的就是“国家事”,小的就是“生活乐”。以至于大部分女性太过注重生活细节,都会习惯性的浪漫主义活着悲伤主义,反而有些不美了。无法跟张爱玲、冰心这些前辈的作品做比较。虽然每个时间段都有它的特定点来突显它的风貌,但是当代涌现了大批的青春故事作家,写校园故事太过校园,写生活故事太过生活。爱情故事终究还只是爱情故事,不论多浪漫,多美好;只能留于想象,存于远方。

    郭敬明之所以能被提名,是因为他是在太招小姑娘喜欢了。他是三藏,想象力丰富,语言丰富。文字里总是婆婆妈妈的,不够直接,却够贴心。像一个温柔阳光的大男孩面对面和你谈心一样。能找到人心里面最柔软的那个点抓住。他能给你构画出梦幻的王国,无论是《幻城》还是后来的《小时代》系列。都是很多人想象中最想经历一次,拥有一次的故事。

    他也指出过应试教育的不足,一本《守岁白驹》翻来覆去看了十多遍才觉过瘾。话多道理也多,句句都往心底里跑。抓到了身上的痒处,好不舒服。

    他和三藏一样,有些成熟的理论系统以及行动的决心,只是暂时落在了“女儿国”,但他真的是一个好导演,仅此而已。

    冯悟净

    冯唐此人,有才,也有毒。

    毒到什么程度。写到这个人的时候,文风随之跟着一变。如若在这浮华驳杂的文化大潮流里找不到方向,你可以读冯唐。

    冯唐,不走捷径。一句“板凳甘座十年冷”看的我这个信奉“出名要趁早”的人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冯唐文字之辛辣,言辞之真切。同那武林门派里的“唐门”如出一辙。专攻下三路。疑难杂症别人不可医,冯唐可以以毒攻毒。《活着活着就老了》这本散文集里面囊括的内容之全面,表达之明了,在现代哪些擅长玩弯弯绕绕的作者里实属罕见。给许许多多门外汉灌输了文学精华。读了这本书的人最起码不会读几本网文就在那装文艺,卖弄文采。

    冯唐有句座右铭“出名不怕晚,板凳甘座十年冷。”态度有了,心态有了。身后1500册书就是证明。《万物生长》不得不说是经典之作。与高晓松一起攒的《天下卵》可是有意思的紧,两个北京老爷们儿一个小说一个剧本也是有意思的紧。

    冯唐曾说过要写十本长篇,当然我对他的这句话是抱着肯定的态度的。冯唐此人,耐得住寂寞,抱的住美人。真性情!如同那被贬到流沙河的沙僧,掌得了琉璃盏,住的了流沙洞。吃完人肉还把头骨挂在脖子上,期待着有一天冯唐的十本长篇完结,到时把这十册编成套集,题:

    “冯唐待老!”

    朱晓松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古史,后知现密。内观野史,外谈正文。”当代“百晓生”式的人物,当之无愧。出门带个高晓松,撒哈拉都能走出诗意来。

    高晓松最令人记忆深刻的不是他那个脑容量超大装满各类书籍的脑袋,也不是他类似与各类百科全书的知识量。而是他那种“无党派无宗教”的态度。不在三界内,不限五行中。走到那里,那里都是自由和诗。当然,这个只是抽象的比喻。发生了那件尴尬的小事还是要去那个叫做监狱的地方的。这个结果,任何国度任何地方无法避免,除非你在太平洋上开汽车。高晓松的这种态度按佛教的说法就是“真我”,保持最真的自己,释放最真实的自己,追求诗和远方。也同李白这类逍遥仙一样,“醒时狂舞歌,醉时即酣眠。”《西游记》里猪八戒就是一个该吃吃该睡睡心情好了说两句搅合搅合的人,观音拿他没办法;如来拿他没办法;天庭也拿他没办法。逍遥自在,悠然自得。这种境界已经超脱了平凡人。高晓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不触王权,不碰民法,你执你的法,我玩我的旅游布道,这是一件很有意思得小事。

    这四人先后浮现在世人眼前,所带的冲击和浪潮随时间递交。也许几十年后,他们就是我们现在眼里的沈从文,鲁迅,李白成为经典。韩寒的出现唤醒了这一代人的麻木;郭敬明给了这一代人美好的想象;冯唐提醒着这一代人文字的传统形式;高晓松给了这一代人希望和远方。这是很有意思很巧的事!

    以这四人代表,还有许许多多的作家、读者、知识分子、文学专家、甚至是“键盘侠”、“******”和街边贴小广告的,你们,我们和他们,都是这取经路上的一员。漫漫取经路,没有尽头。什么样的人取什么样的经,并且以形式传递下去,加以改正活着被淘汰。这是传承的必然中的偶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嘿!这走不尽的取经路。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