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隋国这方是不知道突厥的情况已经到了如此境地的,只是阿波可汗的使团,让长安城中的明眼人看出了虚实。杨广早就知道突厥会分裂,却不知道突厥分裂的隐患从一开始就存在。
然而,现在突厥毕竟还没有分裂,草原上那多则几十万,少则数百的大大小小部族,都站在突厥的旗帜下,就不由得紧张起来。
“父皇,虽然厚待阿史那大逻便,可以加深突厥内部的间隙,可是他与那个摄图毕竟同族。双方联手来袭也并非不可能,我们不可不防。”
杨坚听到这话,脸上带起了微笑:“前些时日听人说,你在府中学文习武造诣颇高,我还不信。我知道你一贯喜好文学诗词,今天听你说这番话,倒是对军略也有心得了?”
“就算不喜欢,也不得不学。”杨广苦着脸,一副不太喜欢的样子。“这不就要去太原了么。儿子又是并州总管,雁门一线防务的主持人,总不能什么都不懂。”
“不管是什么都得懂一些,至少不能让下面的人随便就糊弄了过去。”杨坚对此很有感慨,即便是他,过去也被人用五十株的高价鸡蛋糊弄过,如果不是独孤皇后一力主张,他可就要丢光面子了。这虽然只是小事,却也提醒了杨坚要提高警惕之心。
魏晋时期务虚之风大胜,上位者多为清谈,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做事,这才导致国家空虚,对外敌毫无抵抗之力。杨坚有鉴于此,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注重实务。
杨广离开宫城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杨广骑在马上还想着明日的大朝,顿时觉得自己的腮帮子又开始隐隐作痛起来。
第二日的大朝非常平静的结束了,在处理了诸如秋税押解,征召更多府兵,以及杨广提前就藩等等事情之后,就这么安静的结束了。因为突厥使团已经进了城,朝中大臣们还是挺讲究体面问题的。
大朝相对平静的结束,但之后参与者仅有数人的小会里,数名重臣纷纷就突厥问题各抒己见。
所有人都认为屡屡骚扰隋国的突厥是一个威胁,但是朝中的大臣们对于如何应对突厥,确实是有各自的想法。有的人认为就应该用强硬的态度威吓突厥,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先安抚突厥,等拿下南陈,统一中国之后,再以举国之力解决突厥。
眼看着大臣们意见不一,又是要动手的样子,杨坚不满的拍了案几,大怒:“够了,现在是讨论如何解决突厥,没有什么先后。”
于是原本已经开始挽袖子的大臣们顿时安静了下来,他们都明白,杨坚已经有了决定。
“这份奏疏,你们都看看。”
奏疏是长孙晟递交的,他在北周时期就多次出使突厥,对于突厥十分的了解。所以,他给出的意见,杨坚十分重视。这一次拿到小会上讨论,某种意义上就说明杨坚是赞同这个方案的。
事实上,这份出自长孙晟的奏疏,的确是非常合适。他在奏疏中详细的描述了突厥的内部问题,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兄弟各统强兵,都有可汗的位置,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好。
突厥虽然内部有冲突剧烈,已经从巅峰开始滑落。可是现在的突厥,对于尚未完成统一的隋国来说,依旧一个庞然大物。有南陈的牵制,隋国是不可能全力应对突厥。所以在奏疏中,长孙晟才会说,对突厥难以力征,但是容易离间。于是针对这个情况,提出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
能参与小会的都是杨坚的心腹,见到杨坚已经有了主意,也不再坚持。于是高颎环视诸位大臣,见他们纷纷点头,便站出来对杨坚一礼:“长孙将军言之有理,我等均以为此法可行。”
等到在场的大臣们纷纷点头,杨坚就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高颎这时候又说:“臣以为,达头可汗拥兵数十万,镇守西方可谓强。我等可以派遣一位使者前去,不提征伐沙钵略,只说是陛下对他甚至钦敬,特赐狼头纛以示礼遇。届时达头可汗必派遣使团回访,我等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杨坚点头:“有道理,你看派谁去比较好?”
“太仆元晖可以出使。”高颎立刻提出了一个人选。
“好,就定下太仆元晖出使。”杨坚觉得高颎这个想法很不错,便同意了。“突厥内部本就满是嫌隙,突厥使团来访,更是我们的一次机会。太仆辛苦一下,出伊吾道去会一会那位达头可汗。诸位回去之后各司其职,务必要让突厥‘友人’,感受到我们的热情与诚挚。”
于是这一众臣子离开宫城的时候,脸上都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也不知道突厥的使者们有没有感受到背心一凉。
这样重要的会议,杨广并没有能够参加。别说是杨广,就连杨勇也没有参与这次小会。但是,两个人都从与会者的口中,得知了会议的内容。杨广还好,因为他原本就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
但杨勇在得知自己没能参与这次会议时,心底就有了几分失望。这样重要的会议,竟然没有召他参与,顿时就认为自己在皇帝杨坚的心中,他或许是没有那么重要的。杨勇是杨坚的嫡长子,从小就被寄予家族未来的希望。
以前的杨勇觉得杨坚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可到了今天,杨勇忽然就明白了,自己的父亲在登基之后,就已经变了。那种变化,恐怕连杨坚本人都没有发现,可杨勇是太过于了解他的父亲了,那么一丝丝的变化,他就是察觉了。
于是从这一天起,那个心性平和又孝顺的杨勇,就变得平常普通,甚至普通到让人感受不到“人君威仪”。原本尊敬着太子的重臣疏远了杨勇,而杨坚非但没有察觉到问题,反而觉得自己的臣子非常忠诚。
至于杨广,则决定冷眼旁观那场属于君臣父子的风暴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