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了决定的杨广,当天下午就收拾了东西,带着亲卫赶往雁门关。晋阳距离雁门关还有接近二百五十里的路程,就算杨广日夜兼程,也需要在两天之后才能抵达雁门关下的代州。
杨广带着两队府兵拉着辎重出了从北城门离开了晋阳,一路打马疾驰了一刻钟之后,整个马队就在杨广的示意下,放慢了速度。
若说整个队伍一直快马加鞭,立春还能理解这是杨广急于赶路。可杨广只是让整个队伍快速的离开了晋阳,随即就放慢了速度,好像又并不急着赶到雁门。这就让立春不明白了,所幸作为亲卫队长,立春在杨广面前自认有几分颜面,于是也没有觉得不好意思,直接找到杨广问了原因。
“殿下何必急于一时?”打从到了晋阳,立春的不解就有太多了。在他想来,并州总管府兵力雄厚,局势再怎么糟糕,也不会糟糕到需要杨广亲自赶往前线。
杨广抬头看了看天色,拉了下马缰,让战马小跑的速度彻底的变为了慢走。杨广才意有所指的道:“我若是不这么急功近利,那些人又怎么找得到机会出手呢。”
“属下愚钝,还是不明白。”立春拱着手,脸上带着一些羞耻的血色。
杨广轻轻的看了立春一样,摇摇头:“不懂也好。”
“是这样么?”立春挠了挠头。
杨广心里很清楚,并州这地方,在战乱年代是一个种田发家的好地方。或者说,天下越乱,并州所代表的河东地区,就越是重要。而太原,作为连接上下两个河谷盆地的重要节点,也就成为了小地区的核心。
这河东地区,打从三百年前起,就已经是胡汉交杂的地方。原本的胡人接受了汉化,也有许多汉人倾向于胡化。所以,论起打仗作战,这里的人们当仁不让。可要说论起民族情感,以及家国的责任感,这个地区的人就只能说是淡薄。
“有人想要赶我走,只是不知道有哪些。”杨广望着远处,半眯着眼。算算时间就知道,突厥人南下的消息,早不到,晚不到,偏偏要在他抵达晋阳的第二天传来。聪明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立春其实也很聪明,但他只是没有想到,在隋国局势大好的时候,竟然有人如此愚蠢。
“啧啧,不是他们愚蠢到看不清天下大势。”杨广举着马鞭,晃了晃。“他们是太聪明的了。你想想北周武帝时,一战而下北齐。当时北周的局势岂不是更有一统的气象?”
这个事情过去才几年的时间,所以立春知道得很是清楚,听到杨广提到那位宇文周的武帝,不由得点了下头。当时的武帝,气吞山河的气魄,当真是令人心折。可是,宇文邕之后,北周的国势在皇帝的昏庸无能嫉贤妒能中,江河日下。
北周那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逝去之后,北周皇位后继无人,长安随即陷入了乱局。在这个三十年一大变的时代,杨坚即便此时成功的篡位,在有心人的眼中,杨家的江山也未必就能长久。
虽然杨广有心放慢速度,可无奈的确军情紧急,他还是在第三天的下午就到了经过了代州。
在进入雁门关的盘山道前,杨广刻意停下脚步,带着几个亲卫爬上了山顶,远眺山下的代州城。
“啧啧,立春,记得上山时,把我的王旗举高些。”杨广坏心眼的说道。他就是要让代州城里的有心人知道,隋国的晋王杨广,真的到了雁门关,而且真的是个年轻气盛的傻子。
立春则抿着嘴,忍着笑意对杨广作揖:“殿下放心,属下特意找了丈八的杆子,保证五里地外都能看见您的旗帜。”
杨广顿时笑了起来,大声夸奖立春:“干得好。”
其实从代州城到雁门关城,这盘山道就足足六十里。不过雁门作为北方防御体系的中心,朝廷自然不会短缺了这条道路的维护。虽然说盘山蜿蜒的山道并不宽敞,却也足够四匹马并行。
即便如此,在进入关城之前,这条道路还是紧贴着山崖曲折,一路上所见尽显雁门险峻的意味。
“这雁门关,当真是有趣啊。”雁门关作为一座能驻扎十万精兵的关城,各种功能性质的建筑群就盘踞了数个山头,天下九塞之首果然不是白叫的,它的规模比杨广想象的要大了许多。
隋国刚刚建立不久,许多制度都尚未建立。不过杨广在上任并州总管的时候,杨坚同意杨广在并州实验新军制度。说是新军,其实也并不算是完全创新。毕竟基础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已经从北魏时就渐渐推行,到了北周更是普遍存在。
杨广也无意改变军队兵源的基础,大量自备甲兵干粮的府兵,在某种意义上极大的缓解国家财政的紧张。尤其是隋国目前占据的北方地区,胡汉杂居数百年之后,这方土地的人民普遍认为,征战所得收获,要远大于在家种田的收获。
因为这种不知是对是错的认识,这个时代在北方建立的政权,才能得到众多的优良兵员。于是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这么多年,南朝虽然屡屡北伐,但是在缺人少马的情况下,大多是以失败告终。
并州总管府的正规军队,号称并州八军,分别是驻扎云州的云州军,驻扎马邑的马邑军,驻守雁门关的左右军,以及驻扎代州的左右军,然后是驻扎在晋阳周边的太原左右军。
自从云州烽火传信之后,以步兵为主的代州左军,就在将军的带领下,离开了代州驻地,进入雁门关协助防守。在杨广得到的资料中,这支军队常年协助防守雁门关。考虑到这些年雁门关外常有战争爆发,这些战阵经历得多了的士卒,自然属于十分的精锐的那部分。
在隋国的编制中,一个军的士兵额定为一万二千人,又分为左右二旅十二团,每旅六团共有六千人。每个团有一千人,团的指挥官称为校尉。可惜这种编制是相当理想化的,并不是每个军的数量都能刚刚好有一万二千。
杨广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微妙,不过,当他见到的代州左军只有一万步兵时,也就明白为什么杨坚认为这个新军制度只是试验性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