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年夏季的时候,全国的广大地区,都发生了蝗灾和旱灾,其中以青州的灾情为最最严重。
济阳县属于兖州管辖,兖州管辖的济阳县,就紧靠着青州,蝗灾也是非常的严重。
王莽所控制的大汉帝国,立即采取了应急措施,派出了各路的使者,到各地去督促捕蝗。作为直系皇亲的刘钦,又是济阳县的父母官,他带领着全家七口老老少少和大大小小。一齐冲到了田里,一人拿着一把拍子,拼命地拍打着那些蝗虫。被打死的蝗虫,都纷纷地跌落在了地上。
看到田里的庄稼,都给蝗虫吃得所剩无几了,刘钦不由得大悲。即使把蝗虫全部打死了,但地里的庄稼可是长不起来了。这过了秋季,大家吃什么啊?刘钦不停地叹着气。
“父亲!这些可恶的蝗虫,它把我们的庄稼都吃光了,我们现在还有去年的粮食可吃,但是过了秋天之后,去年的粮食吃完了,那可怎么办啊?”刘秀问着父亲。
“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先把蝗虫灭了,再抢种晚季的粮食,或者还可以缓一缓。”刘钦一面拍打着,一面回答。
“父亲!这可恶的虫子,它既然吃了我们的粮食,那我们就吃了它吧!”刘秀提议着。
“这虫子能吃吗?”刘钦奇怪地问。
“当然能吃!这虫子又没有毒。”刘秀回答着,他接着便从腰里拿出了一只口袋,把打死的虫子,一只一只地装进了口袋。
当天晚上,刘秀让母亲煮熟了这些虫子,当着全家的面,大口大口地把一只又一只的虫子都吃了下去。哥哥姐姐们惊呆地看着了刘秀的举动,看他吃得如此地津津有味,忍不住的也都先捡了一根虫子腿,小口地咬着,还是有滋有味的。于是,刘钦的全家,便一下子吃了一大锅的虫子,吃了一个大饱,而且还很舒服,根本没有难受的感觉。
第二天一早,刘钦便下令,在县衙门的门口,摆下了一口大锅,放了一大摞的碗。县衙门的门前,围满了满街的百姓,刘钦当着大家的面,大口大口地吃着煮熟了的虫子。百姓们先是看得龇牙咧嘴,接着他们的面部都松弛了。再接着他们都试探着拿过了一只碗,试探地吃着那些虫子。再接着他们便同刘钦一样,大口大口地吃着那些美味可口的蝗虫了。
于是,刘钦下了县令的告示,所有的粮店即日起全部关门,只允许开设卖蝗虫的小铺。并且,每家人家只允许以蝗虫为食,不允许吃粮食,等打光了蝗虫之后,经过县衙门的通知,方可以改吃粮食。
于是,刘钦一家七口,每天天刚刚一放亮,就已经站在田里了,一直都要打虫打到天黑了,才能离开田地回家。七岁的刘秀也是天天跟着父亲,如此辛劳地打着虫子,刘钦的腰也扭伤了,但他还是继续奋力地打着。全县的老百姓,在县令的亲力亲为的带动下,都非常努力地打蝗虫、捡蝗虫,都非常可口地吃着蝗虫。打得多的人家,还让小孩在街上摆一个小摊,把自家吃不完的蝗虫,在街上卖给别人。
这一年,当秋天过去的时候,全国都处于极度饥饿的灾难中,唯独济阳县,每家每户都不缺粮食,百姓们都从心底里,感谢着那个第一个吃蝗虫的,也是带领着大家一起吃蝗虫的县令。但是又有谁知道,这第一个吃蝗虫的,却并不是刘钦县令,而是刘钦县令的儿子刘秀,不!更确切地讲是徐福。因为徐福在鬼谷的时候,就已经是吃过这个蝗虫的。
不久,刘钦接到了调令,让他去汝南郡的南顿县,继续做他的县令。刘钦一家便收拾了行装,坐上了驿车,去汝南郡的南顿县赴任了。
在中途的时候,刘钦突然想起了他的弟弟刘良,现在不是在豫州沛郡的萧县,也是当县令的吗?
于是,他们全家便顺路去了沛郡的萧县。
刘良见到了哥哥刘钦,真是喜出了望外,他紧紧地抱着哥哥刘钦,这兄弟俩个,也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见面了。
俩个人端着酒把着盏,弟兄俩个人说起童年的往事,就大笑了起来,说起了做官的经历,都大哭了起来,这年头当官不易啊?当个基层的县令,可是更不易啊!但是要想当一个好的县令,可真是大大的不易啊!两个兄弟都是当的县令,有共同的志向,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苦衷,有共同的不易啊!
在兄弟这里小住了几日,刘钦赴任的日期不远了,便只得告别了兄弟,刘钦紧紧地握住了刘良的手,他的心里似乎想嘱托些什么,但是他的咀动了几动,都没有说出话来,兄弟俩个双双打了一个躬,挥泪而别了。
刘钦一家的驿车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了一辆马车,赶马车的人,便就是徐该了。但是刘钦的一家,都没有发现这俩马车,唯独刘秀看着后面笑了笑。
刘钦紧紧地赶着路,由于在弟弟的家里耽搁了一些时日,因此便紧赶慢赶,终于在规定的日期里,到达了南顿县的县城。他取出了关防文书,同县丞、县尉接收了各种事宜,并且同时也接受了官印。但是第二天,刘钦就病倒了。
刘钦是个好官,他夏天在济阳县当县令的时候,连续几个月灭蝗,每天都是起早贪黑,每天都是身先士卒,五十多岁的文人,又没有强健的体格,就是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啊,何况刚刚忙完打蝗就接到了调令,又行走了上千里的赴任之路,旅途的劳顿,促使他的身子垮得更加快了。他是积劳成疾啊!
公元前3年,这年刘縯才十四岁,刘仲才十一岁,而刘秀才九岁。
刘钦的病越来越没有起色了,他的两个脚也肿了起来,俗话说:“女怕肿头,男怕肿脚”,男人的脚肿了起来,说明他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了。
刘钦把全家七口人,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老伴叫到了身边,他看着那些年幼的孩子们,想起他们马上就要失去他们的父亲了,眼泪汨汨地流了下来。
刘钦用最后的力气告诉六个孩子,让他们要听母亲的话,告诉老伴无路可走时,可以去投靠他的兄弟刘良。说完最后一句话后,这个众多百姓心目中的好父母官,便撒手而去了。在刘母的主持下,一家人终于给刘钦办完了丧事。
刘家兄弟和母亲姐妹无家可归了,他们搬出了县衙,可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呀。母亲只得带着大家,各自背着包袱慢步地向北走去。
来的时候坐的是驿车,但这去的时候,县令大人没有了。这没资格坐驿车啊,一家七口你搀着我、我扶着他,拖着疲乏的腿脚,亦步亦趋地向萧县走去,这六、七百里的路,就这样地走,要走多久啊?
身后响起来了一阵马车声,不一会一辆马车从身后赶来,赶到了身后的马车上有人叫了起来。
“这不是刘县令的家人吗?”马车上的人叫着。
大家回过头去一看,原来是济阳宫中长期借住的那个老道,年纪大得无法估量,但是童颜白发、精神矍铄。
“是啊!道长您去哪儿啊?”刘縯问道。
“你们怎么会在此地?刘县令呢?”老道问。
“家父已经过世了,我们只能去豫州沛郡的萧县投亲了。”刘縯回答着。
“那好吧!贫道也正是要去萧县,贫道送你们一程吧!”那个老道提议着。
“谢谢道长!谢谢道长!”大家纷纷地感谢着。
“上车吧?天色不早了,要赶到下一个就宿处的。”那老道邀请着。
大家都爬上了马车,挤挤的坐了一车的人,老道一甩鞭子,“驾!”马车快步地走了起来。
刘良见兄长一家来投,真是又悲又喜。悲的是兄长那么一个好人,却如此地不长寿,喜的是家里一下子添了那么多的人口,好热闹啊!他毫不犹豫地安顿了刘縯母子七人。他尽心地奉养着他的嫂子,他把他大哥的六个孩子,就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