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伏虚教以刀耕火种、冶金建筑以来,人类人口数量急剧膨胀,原有的聚居场所越来越难满足族群的生存所需。于是,人类便将目光转向了拟族的聚居地,并终于在两千年前发起了针对拟族并以掠夺土地为目标的血腥战争。战争持续七年,终于将所有拟族赶入野兽充盈、瘴气横生的南方百万大山,人类以“七年之战”名之,以示纪念。
战争结束后,如何分配新获的广袤土地这一难题便摆在了各部首领面前。人类群体从始至终就不是铁板一块,所以面对利益分配,若稍有不慎,必将战火重燃,内耗不休。
人类族群的组成,由小及大,先是小者数户结为一村,数村共尊一县,数县归附一城,数城并为一国,故此,即使在一国境内,也可能有利益交错和暗流涌动。按七年之战结束时计数,当时的人类社会共有大大小小近百国。在这百国当中,又因立国之基不同还分为两派,一派被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修行灵术的方士控制;另一派由崇尚自身潜力与技击之法的修行体术的武人统治。两派之间,灵术方士嘲笑体术武人思维僵化目光短浅,只知眼前的技击技巧而不懂寻求更高的恒久之道;体术武人则挖苦灵术方士异想天开,做虚无缥缈的春秋大梦。如此分歧一直难以调和,因此以此所划分的两派国家之间摩擦不断,局部争端从未停息。而在一派之内,也有因地势、土壤、风俗文化等的差异发生互相攻伐的事情。所以若不是生存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整个人类族群的繁衍生息,实在没有可能出现各国之间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事情。
七年之战最终以人类的胜利告终,但战事一熄,两派之间的矛盾立时激化。灵术方士对新获地域上天地原气充裕的灵山大川垂涎三尺,体术武人也对土壤肥沃适宜耕牧的肥美草场和良田势在必得。然而天地原气充裕的灵山大川必然适宜农事生产,而最好的草场良田又都围绕在灵山大川周边。所以,面对利益分配这种本就此消彼长的事情,两排之间必定不会相让。最早的时候,争端只是在各国的统治者之间发生,然后敌对的气氛慢慢向民间蔓延,到后来,所有人都打着“先到先得”的如意算盘蜂拥而至拟族旧地。但面对诱人的利益,又有多少人愿意遵守这样的“约定俗成”?故此私人斗殴族群械斗时刻都在发生。依着这样的汹汹民意,官方的态度也从约束克制慢慢转向强硬对峙。
即使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人类当中依然不乏清醒人士。这些清醒者就是饱读诗书富有智慧的学士。这些学士既不归于方士也不辅佐武人,他们生活在各处的院寺当中,靠官方资助和民众施舍度日,终年研究学问记述历史。学士们没有利益归属,所以坚定地认为各方的矛盾一定可以通过谈判沟通的方式和平解决,因此他们以此为念,终日奔波于各国之间游说斡旋,努力欲将滑向不可回头的战争深渊的马车控制住。直至著名的“赵丘学士遇刺案“发生,这种幻想才最终破灭,努力也化作乌有。
“赵丘学士遇刺案”发生于七年之战结束后的次年。当时人类社会最负盛名和饱受尊崇的学士赵丘,作为和平信念的坚定拥护者和象征,在前往实力最大的秦国游说途中跌落悬崖遇难身亡。于是由武人统治的秦国首先发难,矛头对准方士,认为他们偷用灵术导致了赵丘学士的身亡事故,并以懊悔悲戚的口吻下了“罪己檄文“,认为赵丘学士在本国境内出现意外,皆是由于自己保护不周所致,同时痛称方士的卑鄙,不仅将赵丘学士害死,还想将此事的罪恶嫁祸给秦国。
方士国家自然不甘示弱,其首善之国净国发出争锋相对的声明,称秦国完全是恶人告状,明明自己是罪魁祸首,却用掩人耳目的方式调转视线,故意激起民众对方士的仇恨好使其从中渔利。净国发出声明的同时,也对秦国下了最后通牒,警告秦国若其不能在十天内将凶手绳之于法,其必吊民伐罪,为赵丘学士讨回公义。
秦国被逼入绝地,于是先发制人,集结军队发起了对净国的攻击,同时更是开始明目张胆地派遣军队协助其国民针对拟族旧地的争夺。再之后,其他以秦国或净国马首是瞻的国家纷纷加入混战,最终演变成牵涉全人类的“世界大战“。而作为导火索的学士赵丘的死亡真相,反而再也无人关心了。
这场世界大战从秦国的进攻开始,再到方士的反击,之后经历漫长的相持,至获得相对和平局面,早已是两百年之后。
世界大战的两百年之间,不仅有强国的没落,也有弱国的崛起,还有伴随绝大多数国家的消失,最终形成净、陈、越、明、魏、楚、秦七国鼎力的局面。
七国中,净、陈、越、明四国由灵术方士所控制,四国签订灵盟,是为灵盟四国。依着灵盟之约,四国之间若有争端,则由长老院协商解决。长老院由四国的执宰(执宰,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组成,长老院中以值守为尊,值守由各国执宰轮流担任,每届值守任期十年。另外,灵盟也有盟誓,四国之内若有任何一国受到灵盟之外的任何他国攻击,则其他各国必以其全部力量给与支援。
灵盟四国,净国处于北方大陆的西北部,国土西临漂浮平原,北至极北断崖,东部与陈国相接,东南连明国,正南方则是秦国。境内地势平坦但海拔较高,人口400余万,都城在西清城,由符氏任执宰。
陈国,地处北方大陆的东北部,其范围北至极北断崖,东临东海,南部与越国和魏国相连,西部则是净国。境内多平原草场,有大河源自净国融雪,人口390余万,都城是泰极城,执宰是顾氏。
越国,是在北部平原东部的国家,国土北部接陈国,东至东海,南临楚国,西与魏国相邻。境内多平原良田,湖泊遍布,人口460余万,定都上江城,执宰是尹氏。
明国,位于北部平原的中部,国土西北和北部边界与净国相接,东部连着魏国,南部靠楚,西南与秦国接壤。境内多山地少平原且水网密布,人口450余万,以新阳城为都,由林氏任执宰。
四国之中,人分三等。修行灵术的方士作为国家的统治阶层,处在最高的第一等级;其次是受雇于方士,协助其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政务人员,处于第二等级。这两等级成员世袭罔替,拥有特权,享受供养而不用从事生产及徭役。但方士垄断了灵术修行之法,因此即便是处于第二等级的政务人员,也没有可能攀升进入第一等级。除方士及政务人员之外的其他民众皆属于第三等级,他们作为国家的底层人员,需要承担所有农业生产和各种徭役,此外还需要以缴纳赋税的形式承担方士和政务人员的开支,因此负担沉重。虽然如此,但底层民众对灵术及修行灵术的方士有着天然的迷恋和崇拜,而且若有机缘获得学士的认可和推荐,他们就有可能获得方士的雇佣从而攀升成为第二等级的政务人员,从此光宗耀祖恩荫后世,所以虽然生活艰辛,倒也安稳幸福。
剩余的魏、楚、秦三国则由武人执政,三国也定有术约,为术约三国。术约三国,以在世界大战中新崛起并拥有大量人口和广袤国土的楚国为尊。与灵盟四国不同的是,若术约三国之间产生争端的,皆以楚国武皇裁决为准。同时,术约三国若受到他国攻击,也有与灵盟四国一样的约定,其他各国将以其全部力量给与支援。
术约三国,魏国处于北部大陆中部,其国土的北部边境除少量与净国相接外全部接壤陈国,东部是越国,楚国在其南方,西边又和明国相连。境内多平原,且有水网和湖泊分布,人口1300余万,都城是武阳城,武皇由陶氏世袭。
楚国,地处北部平原的南部,国土北部边界中,自西向东接壤着明、魏、越三国,东至大海,南接南方百万大山,西至秦国,国土全为拟族旧地,是在世界大战中新崛起的国家。境内多山地丘陵与平原各半,有多条大河穿越其间,人口近2000万,定都新城,武皇是王氏。
秦国,位于北部平原西南,国土西临漂浮平原,西北接壤净国,东北是明国,东部与楚国相连,南部也是百万大山,国土中包含了部分拟族旧地。境内多山地,雨水充沛,人口1000余万,以复归城为都,武皇是李氏。
与灵盟四国不同,术约三国中并没有法定的等级之别,但毕竟资源数量及获取能力的差异,最终也有事实上的等级差异。除了修行体术的武人是统治阶层外,其他民众基本上以贫富差异划分,但本质上依然同属一层。当然也有部分人受雇武人协助统治,但这部分人并没有政治上的特权。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术约三国中并未限定阶层等级的流动,反而设立武举取才制度鼓励普通民众通过习武获得向统治阶层转化的机会。故此,术约三国里的普通民众虽然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赋税和徭役,但毕竟武人不是完全脱产之辈,所以对比灵盟四国内的普通民众,压力小了许多,而且还有等级间的自由流动,所以吸引和繁衍了大量人口,比之灵盟四国,确实人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