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过的很快,除了初一是一家人在家里,其他时候都是在外走亲戚。叶秋家的亲戚不多,父亲这边有个哥哥,目前混的还不错,不说多吧,几十万的存款还是有的,市里也有两间店面房,开了一家修车厂,生意挺红火的。不过叶秋的父亲和大伯的关系不太好,主要是婶娘太势力,以前没分家的时候,没少欺负叶秋的母亲,所以导致兄弟俩也不太和睦,前几年还打了一架。
虽然慢慢缓和了,但也没太好。
叶秋母亲这边嘛,倒是有一个舅舅一个小姨,关系还算亲近。
初六,放了一长串的鞭炮后,也就意味着又要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忙碌了。不过年味还没散,生意不算太好,两家店加在一起,也才七八千的营收。想来过几天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初八,学校开学。
班主任罗叶松在台上讲了一大堆,大致的内容就是说,高考即将来临,所有人都该收收心了,好好应付当下的高考。高考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不想在社会的底层摸爬滚打,就要认真对待。
为了提醒大家高考的时间所剩不多了,还在黑板本来写每日课程表的地方,腾出了一块地方,写着“高考倒计时:126天”。
不过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毕竟126天说长还挺长的。
不过时间说快,倒也是挺快的。
才过完年,叶秋还没多大感受,一个半月就过去了。
而在这一个半月里,麻辣烫的生意可谓是如日中天,随着名气的打响,年轻人们大多数都知道了这世上有种小吃叫麻辣烫,有种饮料叫奶茶。奶茶有着庞大的吸引力,而且也不会像麻辣烫那样,吃多了容易上火。
这一个半月,准确的说,从元旦的市中心店开张以来,除去人工、场地、水电、原材料、税款、装修等开支,两家店一共盈利了四十五万。嗯,是纯利润。
有钱就要花出去,叶秋不是个守财奴,钱生钱才是他想要的。
四十五万的纯利润到手,叶秋还没捂热,又流水般的花了出去。
叶秋用四十五万,在江新区的大学园开了一家店,在H县的县中心开了一家店,在ZZ区也开了一家店,在江北县也开了一家,颍N县开了一家,总共四家。每家店的房租开支平均是两万二左右,设备投入是三万块,装修最高,平均八万块。也就是说,要想把这四家店全部开起来,总共要六十六万的资本投入,就这还没算人工和原材料呢。要是算起来,那得有八十万。
不过还好,装修这一块,跟徐建林也算是老熟人了,款项可以拖两个月,先期付一部分,后面的慢慢结算。
而且这些店也不是一口气开起来的,大学园跟H县的两家店,是二月初就选好了地址,现在都开起来二十来天了,剩下的三家店,也是二月底选好的地址,再有几天就交工了。
新开的五家店,加上一高店和市中心店,奶茶加麻辣烫的店,一共有了七家,在江州,几乎很少人不知道。
七家店,叶秋预计每天的总流水加起来就有四五万,利润的话,估计能有个两三万。
但这还不够,叶秋的打算是在江州四县两区,开满十家店。
尤其是江新区与H县这两个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叶秋打算这里再增加一家店,就足够覆盖中心地带了。
其他几个区县经济相对落后,一家店就够了,开两家店的话,就显得多余了。
这样一来,九家店,就能彻底的覆盖到整个江州,形成品牌的凝聚力。
到了三月底,对外扩张就可以暂时停止了,开始凝聚力量了。
前些日子李磊来了一趟,汇报了一下《那些年》的销售情况,从元旦至今,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那些年》累计销售了53万册,连续三个月霸占了销售榜第一,成绩比《三重门》还要热门。同时,《那些年》的热卖,带动了青春文学的市场,跟风之作层出不穷。
李磊还在问叶秋的新书什么时候给,他正好这段时间不太忙,又抽空把《致青春》写了五万字,总字数大概在二十万左右。看完了《致青春》,李磊彻底服气了,实在想不通,一个才十七八的少年,竟然能写出那么深刻的故事来。
要不是认识叶秋很早,他都怀疑这有可能是枪稿。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么好的枪稿,是没人愿意出手的,而且有了《致青春》珠玉在前,“秋叶原”这个笔名也算是一炮而红,下一本的销量自然不会低。
当即,请示了总编之后,李磊又拿下了《致青春》的合同,依旧是按照《那些年》的对赌协议来的。
在离开前,叶秋问了他,《那些年》的稿费分成,大概六月中旬就能到手。这让他高兴了一会儿。
按照《那些年》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到了六月份,也就是高考前,至少还能再卖20万册,七十万册的销量,按照15%的分成比例,至少能到手168万,扣去稿税,也能有个140万左右。
而叶秋的下一步投资计划,至少是两百万级别的,以江城目前九家店的营业额来说,到了五月份左右,能有一百万的纯利润。所以这一笔稿费对他来说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