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说……”
看着皇帝陛下肯定的点点头,赵倜少将禁不住又惊又喜,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也是皇室禁卫第三师团扩充实力的最好机会。
下一步,应该是为争取皇室禁卫第三师团荣誉称号而努力,希望跻身于一流的王牌师团行列。
在大洋帝国军队序列中,只有获得荣誉称号的王牌师团,战斗力才是最强悍的,也是得到举世公认的强大。
“陆军主力师团已经换装完毕了,皇室禁卫第一师团也换装完毕了,军工厂里生产的坦克和装甲车大量的储备,完全可以给第二和第三师团换装,希望你们牢牢把握这个机会,把你们的战斗力证明给我看。”
“请陛下放心,皇室禁卫第三师团必将为您增光添彩,为帝国的荣誉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为帝国开疆拓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绝不会让您失望的。”
“好,你的话我记住了,去准备吧。”
“遵命陛下。”
看着赵倜少将信心百倍的大步离开,罗霖心中非常满意,这些高级将领都被调教的好战、敢战,闻战则喜,充满了无坚不摧的锐气。
军队里这样高涨的求战氛围,侵略性十足,是罗霖刻意引导的结果,从军队功勋制度和晋升渠道无不体现了这一点,战功总是能让官兵最快的崭露头角。
地中海舰队司令罗正云中将可谓是福将,但是他的胜利也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意大利地中海舰队遇到大洋帝国远征舰队,其实也是死路一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意大利官兵相当之明智,避免了一场无谓的灾难。
意大利地中海舰队官兵的选择,看起来荒诞不经,其实还是有脉络可寻的。
首先因为意大利军队的民族因素,士兵们求战欲望非常薄弱,军队的凝聚力和王国的号召力明显不足,是战场上表现相当面瓜的重要因素。
从意大利在国际上的处境来看,同盟国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之间可谓是世仇,想当初意大利统一战争打的是谁?
就是盘踞意大利北部不知多少年的奥地利帝国,1861年统一之后,奥匈帝国还占据着在地理上属于意大利(并且的确居住着大量意大利人)的特伦蒂诺地区、格里齐亚地区(其中包括重镇的里雅斯特)以及巴尔干半岛西部亚得里亚海岸。
意大利国内左右翼极端势力站在了一起,民族主义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要收复、要统一,要战争。
现代化、重工业、****、战争……这些词眼充斥着20世纪初意大利的精英阶层,这样的同盟国盟友怎么可能是一心一意的对付协约国,那是想也不要想的。
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成为一个刺激因素,意大利人在此经营多年,却被法国占领,德英等国出于自己的考虑,都支持法国的举动,让意大利备感无奈,因此决定寻求外援,既然法国是当时的敌人,英国又无结盟之意,那么只能寻求德国的帮助了,经过与奥匈的协调,意1882年正式加入了三国同盟。
但是,意大利一直认为自己在同盟中获利太少,在它进攻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中,德奥也没有给予援助。
在巴尔干的扩张则遭到奥匈的抵制,与法国的经济和关税战也无利可言,再上接连两次对非洲埃塞俄比亚战争的失败,对奥匈帝国北非利比亚地区扩张的失败,都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勃勃的野心。
造成了意大利在三国同盟中的三心二意,怪不得德国首相比洛会称意大利为“不贞的妻子”了。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骑墙两端,两头要价,一方面表示愿意支援“盟友”,陆军和海军的动作频繁。
另一方面又与协约国谈判进攻奥匈,在协约国“边境作战”失利后,意曾暂停与协约国的谈判,马恩河会战后恢复。
国家上层都是这样三心二意,怎么可能指望下面的军队全力的抗击敌人,更何况面临的对手是以凶残强悍著称的大洋帝国军队,意大利官兵更不愿意了。
他们可没有忘记,德国舰队和荷兰舰队的前车之鉴,还有日·本联合舰队全军覆没的惨剧,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逃脱死亡,全部都是赶尽杀绝的节奏。
面对以凶残强悍著称的大洋帝国远征舰队,就问你怕不怕?肝胆是否颤抖。
不投降还等着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