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大件事,负责操办的居然是县衙里小小的一个押司。
薛志勇清楚,他之所以能够把控这个局,背后肯定有知州魏瓘在推动着。
然而这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这代表他们最近锋芒太盛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到了这个程度却又退不下来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虽说薛志勇现在的晋升速度已经堪称神速了,但他还是觉得远远不够。没有足够的地位,总会是被人安排来安排去。
走吏员的渠道毕竟太过艰难,在大宋真正的通天大道还是科举。可这个却急不了,因为宋朝的科举可不是报个名就能直接参加的,必须一关接着一关通过。
首先是户籍得清白,而且得有廪生作保,也就是成绩优秀的秀才。这一点之前薛志勇已经和赵贺沟通过,他会帮忙找人作保。
但这仅仅只是前提条件而已,之后需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环节才能获取到秀才的资格。到这里才算是取了一点功名,却只是最基础的那种。
毕竟经常可以听到穷酸秀才的说法,意味着考了秀才作用也不大,也就名声好听一点而已。
真正要想在科举路上确定成就,那得过了乡试才行。这一点才是转折点,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毕竟过了就能取得举人的功名,那称得上一步登天。
参考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范进中举,穷困潦倒的人在考取举人之后兴奋到发疯的模样,正是古代科举一千三百多年的缩影。
到了这一步,基本就能步入官场,像县令赵贺,当年也是靠着举人的功名一路攀爬到现在的。
举人之上,那就得进京赶考。当然很多书生进京是连带着参加乡试的,毕竟京城周边分配的举人名额会更多。乡试之后是会试和殿试。这个环节宋朝多有变动,但大致相同。
殿试过后列有排名,分三甲进士。
像状元、榜眼、探花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之下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得到了进士的功名,那更是万里挑一的光环加身。正常获得功名后,排名靠前的都能直接补缺到各地当县令,磨练几年后直接进中枢,担任朝廷要员。而排名靠后的,也至少能补缺县尉、主簿等职位,一样不用几年就能向上提拔。
无论如何,起点都会高得多。
当然这些对于薛志勇等人来说还是颇有些遥远了,即便是最为基础的县试,也得等到明年二月份才能参加。
现在还是先把眼前的急事处理完毕再说吧,至少和县令、知州打好关系,今后的路途也会平坦得多。
另一边,吴晓枫等人在开办了马氏名木以后,原本有些沾沾自喜。可在和薛志勇谈论了几次之后,才发现势头有些过猛了。有时候太引人注目只会引火上身。
所以他们收缩掉了一部分规划,专注于内部的建设。另外吴晓枫、习子语、葛宇等几个人也得加紧读书,筹备明年二月份的县试了。
薛志勇已经为他们铺好了道路,剩下的就得看自身了。
而且别看县试的水平也就是后世小学生考试的水准,可其中涉及到的四书五经等多方面的内容,他们基本都没仔细阅读过啊,更别说还有很多避讳的常识需要恶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