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少年,还有一事……”辩真方丈看着在他怀里安静无比,一点都没有露出害怕神情的婴儿说道。
“方丈请说。”
“此子可有名字?”
青年摇了摇头,“此子被弃于沈府,周遭只有一串佛珠相伴。他或许有名字,可丢弃他的人并未留下信息告知,老爷……也未曾给他取过名。”
“既然如此,在他正式剃度前,我就唤他阿珠吧!那串佛珠可随身而来?”辩真又问。
“那佛珠他自是随身带着的。”
“好。”
“方丈莫送,我告辞了。”青年回头看了看不耐烦的马夫,作揖告别。
“小少年,此番归程,山高水长,万望一路平安,阿弥陀佛。”方丈双手画了个弧,复又双手合十,闭上眼睛,似乎在为他祷告。
“当——”
“当——”
“当——”
青年听到了清越的铜钟声,遂掀开了帘子,朝古寺望去。那隐没于竹林的寺庙,和着悠扬缥缈的钟声,似乎终于有了一分佛修的味道。
远远地望去,辩真方丈正走入伽蓝寺,阖上了门。
接下来的片段,虽然在柳三千眼前飞快地闪过,但她看得明白,这个叫“阿珠”的孩子,从此就住在了伽蓝寺。别看这伽蓝寺小小的,其实也有十几个僧人同吃同住。还供奉了两座大佛,一尊是释迦牟尼佛,一尊是长寿佛。
阿珠虽一直没有剃度,可也跟着同门师叔一起打坐,每日一餐,上早晚课。
由于他从不闻外事,专心修佛道,说话难免少年老成,一点都不像个孩子。
当他五岁的时候,已可将《法华经》,《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等多个经文背个滚瓜烂熟了,方丈和师叔无不赞叹。都说他命定与佛有缘,是被佛看中的孩子。
并且,在这五年中,他的眉眼渐渐长开,鼻子已有了俊挺的模样,双眼澄澈,不沾世俗。是个谁见了,都会夸赞一声“好俊”的小儿。
武德十四年,五月十五,是南岭最热闹的时候,就连这偏僻如伽蓝寺的地方,都多了几丝人气,会有很多穿着华服的人来寺庙跪拜。
他们来寺庙跪拜只是顺便,是一时兴起。主要的原因还是五月十五,那是南岭的端阳祭。很多在洛阳、扬州等繁华地带做大了生意的商人,按照老祖宗的规矩,都要回南岭祭祖,祈求祖宗保佑。
除了比平常热闹点儿,香火钱多点儿,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对阿珠来说,更是如此。他潜心修佛,读经的时候,心无旁骛,连寺庙比平常吵闹了很多都不曾察觉。
端阳祭那日,轮到阿珠去河边浣衣。他捧着一堆僧衣,有些穿久了,已经带着一股难闻的味道,来到了河边。他将僧衣浸透,忽闻一堆叽叽喳喳的孩子正在说话,朝河边走来。
“君青表姐,我们要在这破地方待多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