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话说,“女友”前边,是不是要加上一个“前”字?
罗杰心里八卦了一阵,脑海中却是在快速回忆着索菲亚的资料。
作为科波拉家族的一员,索菲亚-科波拉在演员事业上可以说是很失败,但转型做了导演之后,却是绝对算得上成功。
尤其是在剧情类文艺片的领域,索菲亚-科波拉不但拿下了许多小的奖项,同时还获得过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多次奥斯卡提名,以及一座最佳原创剧本的小金人。
虽然编剧类奖项的含金量不高,但那毕竟是奥斯卡。
这样一个导演,能力上肯定是足够出色的。
唯一的问题是……
罗杰犹豫了片刻,试探着开口道:“你知道的,我希望《摇滚圣经》系列保持《郊区的耶稣》的风格,而不是奥斯卡的那种命题作文。”
这是罗杰最为担心的事情。
《摇滚圣经》系列改编电影,最重要的不是拿什么奖项,而是市场!
更直白地说,是要追求高票房!
如果让一个只会拍文艺片的导演来接管这个项目,拍出一堆不知所谓的东西,或许能得到学院派的青睐,也能通过奥斯卡或者其它什么奖项的噱头来赚钱,但那却违背了乐队利用这个系列来“圈粉”的初衷。
相较于票房收益而言,《郊区的耶稣》让许多对流行乐坛不感兴趣的影迷对乐队有所了解,甚至成为了乐队的粉丝,这才是乐队最为重视的事情。
“索菲亚的风格确实比较偏向于保守。”
杜克对罗杰的质疑似乎是早有准备,毫不犹豫地开口说道:“让她做导演,但不要给她最终剪辑权,找一个擅长商业类型的制片人把关,就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和太平洋对岸的电影圈子不同,在好莱坞,除了有数的几个人之外,导演这个职业,只是一个负责拍摄现场的“工头”。
一部电影最终做成什么样,不是导演说了算,而是制片人说了算。
尤其是剪辑。
一样的镜头,剪辑手法一换,成片效果就截然不同。
杜克-罗森伯格的这个提议,可以说是非常的现实。
索菲亚-科波拉擅长细节的把控,能够拍出最完美的镜头。
但这些镜头如何剪辑,是制作成一部节奏缓慢、徐徐推进的文艺片,还是剪成一部大受市场追捧的商业片,却是要看制片人的能力。
“我会考虑你的提议。”
罗杰点了点头,却是没有立刻答应下来。
《摇滚圣经》系列的导演选择是一件大事,不可能草率地作出决定。
没有在这件事上继续纠缠下去,罗杰随口转移了话题,说道:“《战争之王》这个项目,我之前说过会交给你,有兴趣接手吗?”
“当然!”
这是杜克梦寐以求的,执导主流商业电影的机会,自然不可能放过。
仿佛是生怕罗杰后悔一样,杜克连忙说道:“我已经多次联系过尼古拉斯,说服他出演这部电影绝对没有问题。另外,我还联系了军火巨头维克托-布特,他同意在圣诞节之前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补充这部电影的细节。”
杜克很清楚,在罗杰的眼里,《战争之王》这部电影的关键就是尼古拉斯-科波拉。
虽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既然是投资人的要求,照做就对了。
某种程度上来讲,杜克-罗森伯格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乙方,无论是否合理,只要肯给出足够的报酬,一定会想方设法满足甲方的需求。
至于维克托-布特,却是一个斯拉夫军火商,有“死亡商人”的别称,也是《战争之王》主角的原型。
在普通人眼里,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绝对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但杜克压根不在乎什么危险,为了自己的导演梦,杜克绝对敢拼命。
“电影的梗概我之前给你发过。”
罗杰没有立刻把话说死,留有一定的余地,话语中的暗示却是很明显了:“剧本和计划书都交给你来完成,只要你拿出的剧本和计划书能让我满意……”
在说到“计划书”这个单词的时候,罗杰刻意加重了语气。
“我明白,计划书,还有剧本。”
杜克已经不是一个好莱坞的菜鸟新人,自然明白好莱坞的规则。
剧本?
懂行的人都不在乎这玩意。
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某个天才编剧丢出一个剧本,立刻引起六大的追捧,哭天喊地求着对方去拍片,这种事只会发生在小说里。
事实上,真正大卖的电影,剧本永远都是中规中矩,第几页埋下伏笔,第几页应当有转折,等等。
几乎是和八股文一般,完全固定的流水线模式。
越是打破常规的剧本,在好莱坞就越是容易遭到冷遇。
原因也很简单,既然旧的流水线模式能够稳定地获得成功,为什么要在你的“创新”上承担风险?
只有拍摄计划书,才是重中之重。
一份好的计划书,是说服金主投资所必须的条件。
“我先跟你透个底。”
犹豫了片刻,罗杰决定给杜克一个甜枣:“《郊区的耶稣》这部电影全部的收入,都会投入到《战争之王》这个项目中。”
大制作!
杜克的脑海中,立刻冒出这个念头。
《郊区的耶稣》这部电影肯定算不上什么大红大紫,但以现在的势头来看,光是乐队的那一部分收入,很有可能会超过五千万美元!
这个规模的预算,仅仅只是制片成本,在这个年头,已经是可以去暑期档闯一闯了。
对于一个追求商业成绩的导演来说,没有什么,比“暑期档”三个字,更能让人感到激动和兴奋。
看着一脸激动的杜克,罗杰笑了笑,拍拍对方的肩膀,说道:“不用着急,今晚是庆祝《郊区的耶稣》票房大卖,好好享受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