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上虽然没有隔壁南京路步行街的行人多,可是,到了双休日,依然是摩肩擦踵人满为患。紫槿和苏游游都有泡书城的喜好,位于文化一条街的福州路是他们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
他们首先去的是福州路465号的上海书城总部,两个人进去就直奔六楼,那层楼陈列的是艺术图书和港台版及外文原版精品。
紫槿是马蒂斯的铁杆粉丝,马蒂斯的每一本画册她基本都有收藏。亨利马蒂斯是法国著名绘画家、版画家、雕塑家,野兽画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野兽画派的主要代表画家,他早期的画作意向以大胆鲜亮的色彩闻名,强调要让自然为自我表达服务,反对奴隶式的再现自然。紫槿的绘画风格也是这样大胆用色,且造型简练,以简化的轮廓来创造和谐的图画,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她遵从马蒂斯,重视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的作品,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马蒂斯曾经学习毕沙罗、高更、凡高、西涅克等画家的表现手法,熟悉他们运用色彩的特性,尤其细致研究塞尚的绘画技法,并从中研究出新的技法来。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他的老师莫罗都感到惊讶。他后期的作品,好像被强烈色彩的表现力所唤醒。开始用夸张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塑造形体,从而出现了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这类作品乍看似乎草率粗放,事实上,在“乱涂”之中显示出画家的敏锐性和丰富的创造力:直接从颜料管挤出的色彩,本意已不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视觉真实,它变成作画人追求内在情感及自我表现的手段,并在形式上探索一种新的受色彩运动制约的绘画空间。独树一帜的绘画流派,不仅仅需要登峰造极的技巧,饱蘸激情的狂热,还需要坚持和传承,野兽派最终否定了西方各种传统形式和与之相关的审美习惯,实现了色彩的解放,能动地驱使造型艺术抽象化。
紫槿在原版精品区里拿到一本马蒂斯的画册,是画家1914年以后的作品,马蒂斯此后的岁月里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他在一间幽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画家乐此不疲、孜孜不倦研究着各种色调之间的关系,寻找造型上的新技巧,色彩艳丽却不浮华,笔触大胆但不狂野,野兽派时代的强烈原色画面,逐渐变得静谧和谐的,既蕴含睿智与诗意,又赏心悦目。紫槿对马蒂斯的倾慕,不仅仅是仰慕他的才华,画家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吸引着紫槿。为人谦虚、儒雅的马蒂斯,对人生的荣华富贵和画坛的名利都毫无野心。他笃信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美是赐给人快感”的理论,并在自传中这样阐述个人的毕生追求:“我所企望的艺术是一种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我避免触及令人苦恼或窒息的题材,艺术作品要像安乐椅一样,使人的心情获得安宁与慰藉。”即便画家晚年深受病痛的折磨,仍坚持剪纸艺术的创作,或卧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专心致志地从预先涂好颜色的纸张中剪出各种形象,作品依然充满大胆、完美和开朗乐观的精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野兽派时代他对形式美的热恋与执著。1907年野兽派曾经历了一场危机,面对伙伴们一个个背弃野兽派宗旨而去,马蒂斯反而坚定信念,并在尔后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恪守不渝,成为唯一终生保持野兽派画风的人。不改初心的人,在纷扰的尘世里,是五颜六色中里的清流,映照的虽是万花筒的缤纷,但本质不为外缘同化和沾染。保持本我的真心,不管是对待事业还是对待爱情,这样的人格都是高尚的,值得尊崇的。
紫槿习惯穿高跟鞋,站得久了不得不把重心在两个脚上移来移去来回交换。
“你在这里等我一下吧,我一会儿就会回来。”苏游游伏在她耳边低声说。
紫槿以为游游要去找地方抽烟,她也没有在意。过了半个小时,游游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双女式布鞋,那是一双帆布休闲的运动鞋,粉色的鞋面上有几个银色的小星星。
“快换上吧,别让你的脚再受罪了,这样站上半天哪里吃得消啊,快来换上。”苏游游蹲在地上,让她扶着自己的肩膀为她换鞋子。
紫槿在外面从来都是细高跟,她看着游游跑得浑身是汗,不忍心拂了他的好意。在游游的坚持下,她换上了那双有点萌萌的平跟鞋,书城人这么多,也许根本没人注意她的鞋子和衣服是否搭调,其实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的,也许你耿耿于怀的东西别人视而不见,就像高跟鞋一样,委屈了脚趾头在里边儿挤得又酸又痛,只是自己认为这样穿好看,其他人谁会在意呢。只有爱自己的人,在乎自己的人,他才会设身处地留意她是否因此受罪。换了平跟鞋的紫槿也打破了细高跟的情结,双脚得到解放,整个身体都放松了。他们接着去逛了外文书店和美术书店,网罗采购的书籍、颜料、用具一大堆,也算满载而归。
中午在外面吃了宁波菜,晚上游游自告奋勇要自己来。
紫槿不会做饭,从小妈妈也没有让她做过,后来一直读书到出国留学,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学业上,再后来,父母去世,她和紫薇独立生活,也都是买现成吃的比较多,再后来嫁给马亦可,虽然她在家息隐三年,可从来都是马亦可做家务。她从小爱漂亮,天生不喜欢和油腻腻的厨房打交道,典型的十指不沾阳春水,而苏游游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从小在里弄的大杂院中,是那种蜡笔小新一样提着瓶子打酱油的伪乖仔,偶尔还去厨房帮忙洗菜什么的,烟熏火燎的习惯了。后来他在画家村住了一年,生活也都是自理,他还认识了不少外地的朋友,这些画画的奇葩们,大部分都是美食家,喜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可能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样吧,苏游游对做菜倒是挺感兴趣,这一点,他曾经自嘲地说继承了上海小男人买汏烧的优良传统。喜欢美食,自然也就多方留意,他跟那些外地的朋友学做了很多特色的家乡菜,时间也长,苏游游还真练出了一手绝活,做的菜也像模像样上得厅堂。
紫槿在厨房看着游游烹炸煎炒勺子翻飞,看得她眼花缭乱,不到一个小时,四菜一汤上齐,可以开饭了。苏大厨师炖的是鱼头豆腐汤,烧茄子,竹笋烧肉,香菇菜心,韭菜虾仁,也不分南北菜系,反正是色香味俱全。紫槿忍不住又吃得非常尽兴,照例,吃完了忙不迭后悔。
“真是不行了,以后不能这样吃法了,照这么吃我真的会变的非常可怕的。”
“怕什么,女为悦己者容,你又不准备再去吸引别的男人了,只要我不嫌弃,你怕什么。我的目标就是要把你养得胖胖的,这样我有成就感。”
到底是谁应该照顾谁呀,紫槿心里想,自己是要去疼爱游游的,可是依照现在的情景来看,显然游游一直是在照顾着她了。
不知道苏游游是刻意的还是偶然翻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原著已经被翻译成三十多种种语言,在全球卖了上百万本,而且还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这个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打动了全球无数读者。
电影一开始,是二战后的德国,作为战败国,它正处在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中。
万事萧条,百废待兴。生活在柏林的十五岁少年米夏伯格患上了猩红热,但他仍然时不时地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对于这位身处战后管制区的少年而言,这是他仅有的娱乐。米夏.伯格有一次在路上发病倒下了,他独自下车,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后在一个狭窄的过道里吐得一塌糊涂,一个三十六岁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三个月后,少年伯格从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侵袭中恢复过来,他只是为了去感谢那个曾经在他生病时给予过他帮助的女人,但是,情欲,或者是爱情,在十五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
伯格与汉娜有着共同的特点:自闭。伯格很少交际,而且有着强烈的自卑。他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鼓励,而此时汉娜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他们之间形成了某种关系的互补。
汉娜熨烫胸罩时的眼神,似乎传达了与性有关的感情。同时,当听到伯格无聊读书时,心中充满了向往和遗憾,但更多的是引起了对读书的乐趣。当她让伯格去提上两桶煤时,似乎预示将要发生什么。
米夏对女性的好奇与汉娜的压抑导致了双方肉体关系的发生,当他们尝试了乐果之后便变得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
伯格在他的回忆里旁白:“当天变长的时候,我读的时间也长些,为的是黄昏时候才与她上床。当她在我怀里入睡,院子里的锯木声沉默下来,乌鸦在唱歌,厨房里也只剩下越来越浅和越来越暗的颜色,我也沉浸在无限的幸福之中。”
他们的第一次床笫之欢并没有任何目的,人类最初的性本能支配着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那是纯粹的情欲。但是此后的每一次交合让他们离最初的本能原来越远,他爱上了这个女人。他想知道她的名字,他把这个他生命里的第一个女人由生理欲望变成了精神之恋。
伯格单纯而又强烈地爱上了汉娜,他卖掉自己心爱的邮票,带着她到郊外去踏青,他们也因为矛盾和误会而争吵,每一次争吵,爱的根芽便更加植深。
这部电影紫槿以前看过,她也曾为汉娜后来的命运潸然泪下。好的作品总是能感人至深,主演过的凯特温斯莱特,凭借这部电影获得过包括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五项最佳女主角大奖。她的演技在这部影片里可谓登峰造极,无论是汉娜因为单调的生活而对伯格产生的情欲,还是对文化近乎变态的渴望,亦还是昔日处在强权制度下的机械反应,以及为维护自尊而不惜毁灭自己的生命的坚定,她都掌控拿捏得非常准确到位。紫槿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为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唏嘘不已。女人可以没有事业,没有朋友,但是唯独不能没有爱情,没有爱情的生活是窒息的,像汪洋失去水源,像空间失去空气。
很显然苏游游也是看过这部影片的,他此刻想和她一起看,绝对不是想催发一下忘年恋的情欲,他是在告诉她,简单的开始,本能的情欲,会转换成一场令人感动的爱情,深陷在爱情里,人是可以忘我的,因为爱着,就会尽心尽力保护她给予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