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寻找地外理性生命之通俗的AI > 第四十三章,生物原型

第四十三章,生物原型(1/2)

    让机器成为智慧,让智慧成为命,人机就结合了。

    任微青十分清楚,解决苏格遇到的障碍有两个关键。关键一,L&B;关键二,柔性仿真数学模型。苏格还有第二个障碍没有清除,关于“类人智慧算法”的问题。

    解决办法就是“柔性仿真数学模型”。简单说,就是苏格目前无法面对蜂拥而至的海量数据流,也无法参与到数据资源中去。

    传感器产生大量的数据流,这些海量数据的处理依靠人的大脑那点蛋白质和热量根本无法完成,必然需要更强大的计算机资源,甚至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计算机究竟怎么面对这些数据,这些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唯有参考“生物模型”

    任微青拿出计算机,打开了一张图,这是一张生物原型与人工智能的对比图。

    图片显示: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技术、传感技术一共三种,分别对应“生物原型”中的大脑、神经、感官。

    任微青说:“这就是‘传感技术总成’。”

    郑源问:“传感技术难道不是指传感器?”

    任微青解释说:“还真是个误会,“传感技术”并非等同的“传感器”技术。难道“计算器”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吗?传感技术包含有数据传输与逻辑计算,是一种闭环的信息技术总成。”

    郑源问:“在生物原型中,有实际的例子吗?”

    任微青说:“当然,人地说话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耳朵(听觉)不断的学习才形成的能力(智慧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传感与智慧能力关系的‘生物原型’。”

    道理十分的简单,却又很深刻。这幅图片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有的人相互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有的人相互争论,在纸上推导演算。看到大家的热烈讨论,任微青并不插嘴,任由大家相互交流。由于有楚可可在,心情大好的任微青显得格外有耐性。

    来自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罗春木教授,在自控圈子里以愣头青著称,一直未曾开口,实在忍不住,罗春木问任微青:“请问贡献者,是不是说,感知能力越强,感知越充分,越有利于认知的进步?”

    任微青见有人点名问自己,答道:“不尽然,就和人的感官一样,我们感知外部世界的任何一个物理量,都不可能以全信息的思路去进行观测,而只能是局部的取样,如果在被测对象上密密麻麻的布设传感器,测量必然扰动事件发生的本身。取样的原则是干扰足够小,小到不影响事件的发生。”

    这是海森堡的测不全定律的精髓,在座的都理解,只是头一次将之与具体工程问题联系起来。

    “怎样确定局部与代表范围呢?”

    苏格却担心罗春木问题出格,替任微青回答说:“信息含义必须建立在信息受体的背景之上,局部与代表范围以及其它参量耦合关系,都是已有的背景信息。”

    罗春木却不死心地问:“既然测量是局部取样,就一定是片面的信息,这可能导致信息失真,如何应对?”

    任微青说:“这是个好问题,事件的发生一定是多种物理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结果。为了改善信息的完整性,可以同时测量多种相互关联的物理参量。虽然获得的单种物理量信息都是局部的,但是通过让多参量信息关联耦合,就可以让局部信息得到补充和验证。多参量信息关联耦合的过程,就是局部验证全局的过程。”

    罗春木疑惑地问:“增加物理参量测量的传感器种类,必然增加成本,这种关联耦合似乎只会得到一堆数据,而这些数据信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功能啊?”

    任微青心想,这个问题好老!自己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回答这个问题了。将故事重复一千遍,对任何人都是痛苦的。

    任微青还是耐着性子说:“信息是一种资源,资源不被利用当然就没有功能!这个过程与生物的智慧逻辑一样,‘生物原型’对环境的各种感知,并不都是一定要执行的一种功能。”

    来自南门大学的郑源问:“人类有‘五感’,如果机器有了类人智慧,未来的机器或更丰富。这些机器的感觉是可描述的吗,如何与人交流!”

第四十三章,生物原型(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