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房的御案后,朱由检拿着兵部转呈的关于永宁白莲教之乱的奏折,忍不住抬起头问道。
他如今的正被陕西的战事弄的焦头烂额,李自成这个家伙狡猾得很,四出秦岭,一下就甩掉了洪承畴的大队官兵,各地报急的奏章向雪片一样压在他的案上。
也压在他的心上……
压得二十几岁的皇帝,鬓边竟然有了白发……
剿匪剿匪,自登基以来一直在剿,为了保证前线的大军,户部饷银花得跟趟海水似的。可却是越剿越盛,总也剿不完,搞的河南赈灾,朝廷都拿不出银子。
所以他最担心的就是河南的灾荒会导致民变,一看到奏折前面写着永宁白莲教造反的行头,不由得一阵心惊肉跳:
又造反了!河南也反了……这,哪里来的银子调军队??
可是再一看,叛乱已然平息了……
这一回如释重负之余,不免留意到了奏章里提到的这个名字——梁铮。
“回陛下,此人乃是河南的生员。”杨嗣昌奏道,“此前曾剿平过鸡公山盗匪,兵部曾传令嘉奖,委了他一个团练的差事。”
“哦?”朱由检眼神一跳,“你详细说说。”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他就听到了一个关于青石坳力据响马,鸡公山智擒逆渠,永宁县剿平教案的传奇故事,听得他的眼神越来越亮。
这,这实在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儒将啊!
想不到在河南,还有如此国家栋梁之才埋没民间!
如今天下盗匪四起,皇太极年年犯边,他太需要这样的将才了,可自己身边的都是些什么人?
全是一群只会嘴上吹嘘的大臣,今天这个说“五年平辽”,明天那个说“三年荡寇”……
就拿当初的袁崇焕来说,口口声声给自己保证“五年平辽”可结果呢?人家清兵都打到北京城下了!
满朝文武,整天就忙着这个攻讦那个,就是那个弹劾这个,真问他们拿点主意不是支支吾吾地没声音,就是拍胸脯保证“几年”如何如何的。
所以……
“如此人材,怎能只给个有名无实的团练总兵!”不等杨嗣昌说完,朱由检便不由自主地拍案而起,“你们兵部是干什么吃的,这不是明珠蒙尘吗?马上把他调进京。”
“可是陛下……”杨嗣昌道,“他只是个秀才……”
“秀才怎么了?”朱由检不以为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道理难道你们不懂?秀才……秀才朕赐他一个进士出身,不就完了嘛。”
“陛下……”
“速速行文,把人调进兵部,我看……嗯,就先放到你的手下听用,任个兵部郎中吧,朕再委他一个翰林侍读,这样……”
“陛下……”杨嗣昌只得稍稍提高了声音,打断了朱由检的自说自话,“这可是一步登天,大臣们只怕……”
第六十八章 小站练兵(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