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十月底,经过镇委会和公安局的联合整顿,几乎所有商贩现在都集中在了一起。其实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聚在一起,人气也就旺了。
现在镇上的人都知道小学路口有许多小商贩,好多人下了班,还要特意来逛逛。
商贩们相处也挺和谐,毕竟大家售卖的东西不一样,彼此也没啥冲突。而且同是做小本买卖的,更能够体谅对方的难处,多少有些同命相连的意味。
就像唐遥和她旁边卖瓜子的大姐,几天相处下来,已经成了好搭档。大姐家有个傻儿子,所以干脆就给小摊起名叫傻儿瓜子。这才卖了没几天,许多顾客已经认准了她家的东西。这年头不像后世有那么多零食可供选择,能吃到瓜子已经是件很幸福的事了。好不容易能买到不限量的瓜子,还是热乎乎才出锅的,颗颗饱满,有的人恨不得天天都来买。难怪唐遥见爸妈那一辈的人都是瓜子牙,门牙上全是嗑太多瓜子留下的小豁口。
有了这个‘好搭档’,唐遥也有了口福,闲下来和大姐聊天的时候,她总是抓一把瓜子分给唐遥,两人边吃边聊。总吃人家的,唐遥也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进了新的棉袜子,也送过她几双。但唐遥没见她穿过,以为是尺码不合适,还想给她换。大姐说那些棉袜都留给儿子穿了,好东西她自己舍不得用。
每到这时候,唐遥就会觉得老天对她不薄,至少没让她穿成个拖着几个奶娃娃的孩子娘。要是那样的话,她一定立马选择狗带......
当然,除了有零嘴这个好处,随着秋意渐浓,晚上太阳落得早,气温也就降得快。身边有了炒瓜子的小火炉,起码能抵挡些寒意。而且现在天也短了,公职单位的人等天全黑了才下班,唐遥又不甘心早早收摊。有火光照着,能照常做生意,一举两得。
说到做生意,事实证明唐遥的决定是正确的。一般下班后喜欢来这儿买东西的,基本上是女同志。她这些商品最对她们对胃口。
为此唐遥还专门用铁丝做了一个展示架,立在箩筐边上,方便顾客选购。为了美观,周围还用干花围起来,点缀些绿叶,可是花了她一番心思。
至于效果嘛……比预想的好。大家的爱美之心被压抑久了,对于唐遥这种稍有不同的售卖方式,都觉得稀奇,走过路过不免多看两眼。还有好多买瓜子的客人,等找零钱等功夫,也会好奇的张望一下这花花绿绿的架子上是什么东西。
总之她这个小摊,每天营业半天,负担她日常开销是绰绰有余。至于零售那边赚的钱,她全都存在了信用社里,等今后遇到更好的机遇,做启动资金用。
现在让她担忧的不是这些,而是作为总代理,账目分别应该怎么记才能更清楚,更一目了然。
她按照自己以前记账的方式,大概记录了一下,可怎么看怎么混乱。这才第一个月,要是后面累积的时间久了,只会越来越乱。
唐遥记得之前常来买花的谭大爷,原本是在镇政府里做会计,不如去请教请教他。
所以等发完了新一个月的货物后,就到镇子外摘了一大束野花,去看望谭大爷,并上门请教。
唐遥敲门后说明来意,谭大爷特别热情的邀请她进屋。
穿过狭窄的院子,里面的屋子很小,东西摆得到处都是显得杂乱。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把椅子上的旧报纸收起来,腾出地方让唐遥坐下。
唐遥四下张望了一下问道:“爷爷就您一个人在家呀,奶奶出门了吗?”
“她有些头晕,在里面休息呢。”
“山里的野百合都凋谢了,我就顺手摘了些淡黄色的野花。我记得奶奶不是最喜欢这个颜色吗?”
谭大爷笑着把花接过来说:“谢谢你费心,想着她呢。”
“我搬到镇上后,来过您家两次。但是家里都没有人在家。”
“前段时间,我老伴儿身体不好,在县里的医院住了两周,我才把人接回来。”
唐遥担忧的问:“奶奶不要紧吧?”
“不碍事,年纪大了,总有些这样那样的毛病。你刚才说要问我什么问题?”
拿出预备好的账本,唐遥先解释一遍她现在的经营模式,又指出帐本上的数目,请教应该怎么记录比较清楚。
谭大爷不愧是老财务出身,拿起账本前后翻看了一遍,就看出许多问题。诸如:分门别类不清晰,成本价和零售价没有分开记录,导致最后计算利润时容易混淆。
他说着带上老花镜,拿起笔和尺子另起一页,给唐遥重新做了一张表格。
其中购货价是多少,出货价是多少,三个人每次拿货量是多少,利润的周小记,月小记,都单独列出来,以便计算后填写。还应唐遥入货时的特殊情况,分别列了有折扣和无折扣的情况。
因为唐遥之前记的实在是一笔糊涂帐,他把之前的两页撕下来,认认真真地抄录好数字,拿算盘把每一处都算清楚,并且给唐遥认真讲解,是怎么算出来的?
经他这么一说,唐遥立马明白了,随即想照猫画虎的把另一页自己单独书记算出来。可是她不会打算盘,这里又没有计算器,只好像小学生一样列出算式来。
谭大爷看后,二话不说,手把手的给她教怎么用算盘。从最基础的教起,唐遥学的慢,他也不着急上火。
待唐遥全部算清楚,交给他检查。
“嗯,都算对了。以后每个月就按照这个做,准不会再出错了。”
唐遥没想到自己的大难题,被他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心里实在是感激的不得了:“谭爷爷,真不知道该怎么谢谢你?”
“能帮到你,证明我把老骨头还有点用处。”
“怎么能没用呢,您今天帮了我大忙了。”
“都是小事,你要是账面上还有什么弄不清楚的,只管来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