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仁者之勇,则是西园寺心虚了:
自两次大胜鲁西亚后,北地兵就跻身于强兵之列。而去年警卫横滨后,白主兵更是被洋人称之为远东强兵。
西园寺提仁者之勇,意思就是“只要心怀仁义那北地兵也没啥可怕的”。
啥叫对鱼掸琴,什么是给猫小判,现在西园寺说的这些,对直秀就是这样——根本没有。
他说的大义、人言和仁者之勇,其实根子是大义,其它不过是缠绕而来。而大义的根子,又在于“尊王”。
其实西园寺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啥要尊王呢?依据何在?这些他根本说不清。
按直秀所想,这尊王无非是由三方面而来,那就是神道、儒学和扶桑国学:
从神道来讲,皇室是神裔,扶桑都是由人家祖上创造的。如果不尊王的话,那不是数典忘祖嘛。
儒学呢,则是最重“礼”、“义”。皇室无大错,那上下尊卑总是要讲的吧,因此要尊王。
至于扶桑国学呢,那就更进一步了:
国学本来是从扶桑自身出发的学说,难免自抬身价。
而这自抬也要有噱头才好,因此除了推崇和歌等古学、神道等本土传统,延绵不断、千年在上的扶桑皇室,也自然成了扶桑特殊性的标志。
尤其是其中水户学中的华夷论、王霸论和攘夷说,为了抬高自身,甚至不惜伪造、杜撰加扑风捉影。
比如在其根本著作《大扶桑史》中,为了营造扶桑的特殊性,证明扶桑就是好,水户学者编造出了皇室万古一系的证据——这和《古事记》、《扶桑书纪》等古典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正神话、传说、
个人笔记啥的,不管证据真假,只要有利就都往里面塞。
而如今呢,恰好是西洋人凌迫扶桑的时候,扶桑人从自高自大变成了自卑敏感,那水户学说还不大兴于世啊——当然,对外开埠以来造成的经济动荡,是水户攘夷学说广泛流传的温床。
可拔出萝卜带出泥,攘夷说风行的同时,水户尊王之说也不免大兴于世。
于是,因德川幕府锁国二百多年发展起来的国学,加上如今这个西洋凌迫扶桑的年代,这才造成了“尊王”这种复古的扭曲认知兴起。
对西园寺来说,他是公卿,“尊王”推崇皇室之余,那朝廷公卿也跟着鸡犬升天,因此对此非常热衷。
可对此时主厅中其它十位人来说,尊王的内里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尊王呢,有几个个好处,一个是可以统合人心,一个是可以借名位压制幕府,另外一个最大的好处呢,则是容易造成敬鬼神而远之。
说白了,扶桑皇室传承千年不绝,又是神道首领,这名望不用白不用;而幕府势大,正面对抗的风险很高,不如借朝廷的名头压制。
而对有心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尊王”还可以引申为“王政复古”。
其实尊王只是一个表象,皇室、公卿浮华无用,这在幕府、诸侯包括民间都是公认的,因此“王政复古”之后,这大政就难免从幕府手中转入新崛起的各方之手。
说到底,水户学“尊王”一说的泛滥,背后也有推崇虚君共治的儒学者在推波助澜。
当然了,不受国学水户派、儒学影响的特例也有,比如幕府政事总裁的谋主横井时存,他就是想效仿英吉利光荣革新的——庆永一系尊王不是反幕府,其忧国忧民的心思多一些,共度时艰才是其主要目的。
而今天给白主松平家主茂敏庆生,主厅坐着的十一人,这里面对尊王感兴趣的,直秀敢担保,除了两位公卿岩仓、西园寺外,哪是一个都没有。
甚至连土佐的武市半平太,别看他自己跳出来给西园寺捧靴子,那也是别有目的——要么是因为公武合体拉拢公卿,要么是想“王政复古”分享权利,总之这也是个治政动物,尊王的虚头别想骗到他。
因此,尽管借着武市递的梯子,西园寺在席间滔滔不绝,可直秀却依然懒得理他:
“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就扶桑如今这个鸟模样,别说夸夸其谈、固执己见的西园寺了,就连岩仓这种老谋深算的,直秀也不想交涉。
为啥呀?
因为利益不一致。
直秀拿不出能让大家满意的利益,因此呢,言语压根就不管用,只能选择拉一波打一波。
看直秀一直不肯接茬,最终还是公卿岩仓出面劝住了自己的小兄弟。但到此席间的氛围已经被彻底破坏掉了,因此最终大家只能不欢而散。
元治元年(1864年)四月八日,是花祭灌佛和白主家主茂敏的庆生日。在这之后,京都内外开始准备酉日的“葵祭”。
葵祭乃是三敕祭之一,扶桑皇帝、幕府将军和在京的公卿、诸侯都要出面参与。
而这时,上洛自辩的长州世子毛利定广,他也已经赶到了近畿附近。
于是,在角色都已到位的时代剧场,大幕终于拉开,而这次表演的结果,将决定扶桑数年后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