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罗?……
改革开放没几年,老百姓的日子乐翻天!
这是后话。
话说这场订婚宴,除金花不太开心外,最无缘无故不开心的要算李笑梅。
这几天,她让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小峰路远都莫名其妙地,让她生过气。
却对银花毫无办法。
银花知道是老太太作的主,聘礼880元,男方介绍人是李道平,自己娘家介绍人布钢叔叔。
3号办了6桌订婚酒。心头大事尘埃落定,自是心花怒放。
她早就知道笑梅心中也有老大放不下,所以这几天就天天“梅梅,妹妹,笑梅,小妹”的乱叫。反正听上去都一样,而且特别亲热。
笑梅根本没办法生她的气,只能强颜欢笑,真笑假笑地应付银花。
但偶尔看着老大时的眼神,却如要咬人似的,也只有老大自已心里有数了。
李和英已经退休。
这次上海出来时,就决定如若见到娘亲,定要陪伴在娘亲身边不走,把几十年失落的亲情补回来。
丈夫及子女们当然理解她的心情,自然随她心愿。
4号这天,李道平一家四个,加上老大;陈平安一家五个,加上秦之华,同时告辞。
临走时,李道平告诉和寿,来年,把老二不抢带去义乌,帮衬帮衬老大,先把业务熟悉起来,准备在若干年后合适的时机下,让老大老二自己单干。
先专做针线和钮扣方面的生意。
和英则嘱咐大儿子陈志高,趁政策开始放开,尽快为三表弟不赌,在上海谋份差使。
一峰知道路远跟自己一样,元旦连星期六,星期天在内,连着放三天半假,4号回去肯定已一天课耽误了,也破天荒的叫老四代请半天假。
他和路远两个人几天玩下来,情谊更深了很多。
这天上午,一峰坚持着送路远,从村口一直送到三界白沙渡口。
一行十二个人,在大香樟树下,告别亲人朋友,结伴向三界而去。
.一路上,路远深感一峰重情重义,就再三鼓励一峰,定要刻苦学习。
路远与一峰约定,做不成初中高中同学,一定要做大学同学,三年后,共同报考杭州大学。
一峰路远击掌为誓互相握手为定。
快到渡口时,路远突然想到一事,问一峰:
"小峰,这次来,怎么没见到你另一个结拜哥哥强龙?"
一峰说:"噢,强哥这个元旦,全家去舟山他伯伯家玩了,也可能今天回来。"
路远微觉失望。
一峰站在渡口,目送路远等乘船,往对岸而去。路远紧靠在老大身边,站在船头,一直挥手。
不知何故,一峰心头,一阵阵伤感??
分田到户的甜头,马上尝出。
尤其象一峰这样的大家庭,以前挣工分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所以年年是倒挂户,吃预支粮。
分田到户后,一峰一家,人多田也就多,在老爹布钢的指挥下,在大哥三哥的带领下,大嫂一谷一峰,一针一线全部出动。连小可功都帮着娘娘打酱油。
当年十一亩田,都种上两作水稻,一家人齐心协力,挑猪肥料,割田坎草;耘田,拔田里杂草杂稻;除虫;夜里管田水等等,一年辛苦下来,获得大丰收。
到晚稻收割完毕,马上又种上小麦和油菜。
日子当年就红火而兴旺起来。
此时,全李家岙村,全三界,全县等,粮食一多余,所有东西好像全部一下子多了出来。
鸡鸭鹅,猪牛羊,等等等等。
一峰奇怪,以前各村各堡的小水库,年年不到七月底,水都放到水库见底,现在水库水长年有,所以鱼啊虾呀也就都有了。
一峰通过几个夜里去管田水,终于从村民口中得知,大凡水库里的水,就算关得最密逢,多多少少肯定要渗漏的。
漏的大象茶壶口,漏得小似小便水。
吃集体饭时,虽说有专人负责管田水,却从不会认认真真一夜不睡的去管,哪会心痛渗漏到水坑里的水,任其自流?抱着你不管我不管的心态。
把水坑用水坝拦一下,一夜下来,一整畈田的水稻,水全部够用了。
这一点,当初每个人都知道,却有谁会自觉去做?
那一年,往农村里最好销的东西是储藏稻谷的储箩。
家家户户至少毎家储藏稻谷一千到三千斤不等。
农民很实在,穷怕饿怕了,一单粮食多余,第一就是贮存起来。
所以这年起,农村绝大多数人家,年年都贮存粮食。
吃存粮这个奇怪现象,一直持续了近二十年,让一峰百思不解,这也是后话。
第二吃香的是脚踏打稻机。
它的出现,一下子替代了传统打稻的稻桶。让稻桶变成了真正的贮存稻谷的桶,退出了它上千年的历史地位。
时光象曹娥江水一样,永不停止,川流不息??
三个结拜成兄弟的毛头小孩,终于慢慢长大成人。
老大郑强龙,高中毕业后,家里的田畈作业,根本要不了那么多人,就听娘安排,去学泥水匠。
这两年,吃饱已经远远有余,农村里造房子的好象刮起一股风。
泥水木匠就成了最紧俏最吃香的行业。几乎所有农村小伙,都是这两个行业的跟风者。
结拜兄弟中的老二不赌也一样,放牛队解散后,突然削职为民,没有几个手下再来听从自己号令。
打不过老三,他们就避着他,让老三说不出的恼火。
与白沙等外面几个村里的青少年,打了几场架,却变成了朋友。
和唐巧巧早已两情相悦,却也没了激情。
李和寿见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怕这样下去不行,就先让他去一山那里学木匠。却被他大师兄长,大师兄短的叫着,一点没有做学徒的样。
就又托人作保的,到马泉岙村一个很严厉的泥水师傅,叫徐天豪的那里学泥水匠。
徐天豪造房子,远近有名。
已有几个小伙子,泥水活技术别人处学了一些,在他那里过过堂,他是过堂师父。
一般来说,半路来过堂的,其实半师半友。但这个徐天豪,却对过堂的徒弟,也出格的严。邻近各村很有名,以致于没有人敢去做他的学徒。
李和寿听说,却早有心想把老三投他门下。
刚开始见老三喜欢木匠活,碍于布钢面子,就让老三跟一山学木匠。
见没多久,太不成样,就决定改投到天豪师傅门下学泥水工活。
和寿知道天豪师傅从没正经八百带过徒。
更知道自己三儿子是块三角石头,好弄起来命都可双手奉上;难讲起来,一言不合,拳脚奉陪。
但知道老三讲义气,懂得尊敬师长。所以,特别地为他,在拜徐天豪做师父时,办了三桌酒。
正式三跪六拜再敬茶,仪式隆重而正规。
从此,不赌正式有了师父。
三结拜中的老小一峰,已经十六岁,在三界中学读高一。和老四两个,每个星期五下午放学回家,星期天下午回到学校。
学校生活多彩却枯燥,新鲜而乏味。
就读高中时,一峰对文学方面,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对唐诗宋词,更是情有独钟;而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也深深入迷。
他慢慢地知道,自己的家乡车骑山,曾经出过举世闻名的人物,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岁月。
这时季,相对而言,除了饭已可以吃饱外,其它东西虽突然多了很多,但农村还是普遍贫困。
东西虽多,却要钱去买,这时候老百姓的钱,要造房子。子女都多,而且都快长大成人。
光荣妈妈的结果,终于导致儿女成家立业的巨大负担。
吃饱就须穿暖,就要住得舒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既然迈出了第一脚,第二步想都不必想,肯定要跟上。
人的欲望和社会的进步,跟读文章一样,它是不能断章取义的。
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政策。特定的环境,有特定的幸福。
那个时代,先以吃饱穿暖为前提,相应的政策就围着这个前提转。而所谓的幸福,也就是吃饱穿暖。
一旦吃饱穿暖了,就慢慢的想要住得舒畅,穿得考究……
人心不知足,社会才进步。
李和英却很知足!
吃穿已经不愁,娘亲已经找到。
小时候的苦,此时回忆,却变成浓浓的的香甜。
她是大上海的女性,晚年退休,住在乡下娘身边,侍奉娘一日三餐,已是她最大的幸福。
老太太在女儿的悉心照料下,儿孙们个个孝敬孝顺,上海的女婿外甥们每逢节日,又定来拜望,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她安享天年,直到92岁才去世。这是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