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谈古论今话天下 > 苏格拉底《申辩篇?解读上》/何永旗

苏格拉底《申辩篇?解读上》/何永旗(1/2)

    《苏格拉底?申辩篇1-13庭审局势》

    【解读?何永旗】

    大家好!今天开始分享苏格拉底《申辩篇》的总结。同时也希望读者们,通过对这两篇的解读阅读,能对哲学泰斗“苏格拉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读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主要还是为了解他的思想和语言技巧!在他的言谈中,能看到这个人的思维是什么样的,这非常宝贵!

    苏格拉底没有出过书,有关他的言谈,都是由他的跟随者(学生),柏拉图所收集整理;其中重要的篇幅,就那么几篇。

    《申辩篇》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答辩,这是苏格拉底本人亲口的申辩。

    通过《申辩篇》的阅读,能清晰了解苏格拉底的思维模式,以及与他有关的事迹。比如他做了什么?怎么惹上官司的?? 还有苏格拉底最后怎么样了?这些问题,我们都会逐一解答。

    不过,读者们需要有耐心!

    柏拉图的《裴多篇》记录了苏格拉底在羁押期间,与友人在狱中最后交谈的内容。《裴多篇》的作者是柏拉图,最后的处死苏格拉底时,他并不在场。

    柏拉图是在苏格拉底死后,访谈了那些在狱中,拜访过苏格拉底的人,这就是《裴多篇》所记载的内容。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是《苏格拉底申辩篇》呢?答案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答辩,最后由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记录的内容,都是苏格拉底本人的口述答辩,那这篇文章就属于苏格拉底了。柏拉图只是代替老师,把他的话,记录下来。这不属于柏拉图的思想,所以作品署名上,是苏格拉底的答辩。

    (庭审开局)

    通过上段陈述,能看出苏格拉底的明智之处,首先他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些对他的控词上。然后,有个感觉说“那不是我”;注意!这个“那不是我”是条主线,它会一路贯穿到底。

    接着,苏格拉底把原告对他的指控,定义为是对他的“污蔑”。

    此时听审席的观众,是听众;他们没有帮助苏格拉底的义务。听审席,只是辨别原和被告辩词的对错,谁说的话有说服力?那样庭审席就会支持谁。

    注意!最终判决,要等到申辩结束,最后的法庭判决,是根据最后的得票宣判的。票数多者胜诉。

    这场庭辩与事实的关系不大,主要还是看答辩双方谁的口才好。谁的口才好,就能赢得法庭听众席的支持率和投票,票数过三分之二就是赢家。

    苏格拉底的辩词和对话,都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不过这跟庭审关系不大。原告和被告,双方所讲的都是事实,所讲的事实都有依据。既然都有依据,那就要看谁的口才好了。谁的演讲口才好,能打动法官和听审席的观众,那他就能赢得投票和支持率。庭审限时以内,支持率过三分之二,就算赢。

    注意:表面看,这是一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准确的说:这是一场智慧与语言技巧的较量。

    这场官司的起因,是由原告对苏格拉底的指控引发,苏格拉底作为“被告”,出庭在为自己辩护。记住!这是一场口才与语言技巧的较量,也是整部《申辩篇》的重要价值所在。

    申辩篇,展现了苏格拉底的语言技巧,和答辩智慧。从对话与答辩中,又能看出他的思维模式,所以申辩篇的价值非常宝贵。因为它,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谈及思想。

    如果形象的比喻一下,就相当于老子的《道德经》,《申辩篇》的价值非常宝贵!因为苏格拉底的“理性逻辑思维”,影响了整个希腊文化,后来又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欧美,包括东欧)。

    理性逻辑思维,它只是一个思维框架而已,这个框架支撑了“学术的脉络以及方向”。主心不变,沿着“理性逻辑思维”这根线,知识上一路向上探索;永无止境的一路向上。

    因为哲学的目标就是追求真理,最高理!从精神上来说,它的学术追求,是一路向上探索的,没有顶点。

    学术追求可以百花齐放,但是…思维方式是根主线,否则你连怎么探索都不知道了。总不能空想吧??——空想脱离了“理”,那根本就没办法实现“梦想”。

    理性逻辑思维很重要,它把梦想串联起来,梦想有有了脉络跟路径,这样就能够实现了。

    继续:原告与被告,既然双方都有依据,那就看谁更有说服力。谁的演讲口才好,就能赢得法官和听众席的支持,为此他就能赢得这场官司的胜诉。

    苏格拉底此时在为自己辩护,辩赢了无罪释放;辩输了会被处死。苏格拉底的输,就意味着死!所以,他必须竭力的为自己去申辩。赢得了法官和听众席的支持,只有投票过了三分之二,他才能赢得这场审判。否则他将会被判有罪。

    他是哲学泰斗极,他的学生也很显赫;《申辩篇》最大财富,就是苏格拉底的语言技巧和思维方式,包括他对庭审局势的把握。

    在申辩篇中,有很多亮点是隐藏起来的。你不分析剧情,就根本看不出它的亮点在哪。

    我看到的是:苏格拉底对语言技巧的运用,是最高超的。这场对苏格拉底的庭审进程,局势就像心电图的曲线。它忽高忽低,时而被告占主动,时而原告占主动,局势始终在不停的转换。

    原告是一群指控苏格拉底的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苏格拉底必须死。

    被告就是苏格拉底本人了,他面对的局面很复杂。庭审,如果是公平公正进行,那倒还好!关键是雅典人对他是否带着仇恨。假如愤怒的雅典人,本身就恨苏格拉底?——那他辩的再好,也等于零。

    法官和听审席都是雅典人,苏格拉底也是雅典人;人家不投你的票,最后也得输。关键还是要看,雅典人对苏格拉底是什么态度,他们仇恨苏格拉底吗?这个很关键。

    注意!原告和被告、都有一张牌,那就是“一张嘴”。

    这张牌,看你通过嘴,怎么打出去!整个申辩进程,就是语言技巧和智慧的较量!

    看谁的演说,更能打动法官和听众席的心,从而他就赢得了支持率和投票。原告和被告双方,只要赢得三分之二的支持率,就能胜诉。

    如果这场庭审是一场战争,那么两边的武器就是一张嘴的较量。

    你的演讲口才,是否能带动法官和听众席,这是生死的关键。当然、苏格拉底只有“一张嘴”,他所面对的,是“一群嘴”。

    这个倒没关系,这本来就是一场“口才与智慧”的较量,只不过是通过“嘴”来完成的。

    就是说:即使那些人,对苏格拉底的指控是真的,只要苏格拉底“辩”的好,那他就能获胜。苏格拉底的任务是,“驳倒原告对他的控词”,这样他就赢了。

    不过,苏格拉底想赢得申辩也很难,原告对他的指控内容,也很尖锐。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驳倒的。

    再一个,雅典人对苏格拉底太熟悉了!这对苏格拉底的辩词的,要求就更高了。苏格拉底拿不出有力的辩词,那他就很难赢得法官,和听审席给他投票。

    苏格拉底很聪明,把原告对他的指控,首先进行全盘否定,说:"那不是我”。

    不管对方说的是真是假,苏格拉底都采取一路否定的态度。然后再转过来,指责那些控诉他的人,这是苏格拉底庭辩的一个策略。

    注意:“那不是我”,是苏格拉底庭辩的核心与主轴,他守的也就是这条主线。

    前面开头,只是苏格拉底的一个陈述!原告控诉苏格拉底的内容,他肯定已经听过了。苏格拉底,很巧妙的把辨别的对象,交给听审席和法官,让他们去评判原告的指控是否合理。

    这招很巧妙,本来听众席和法官,只是从双方辨词中辩别、谁说的有理,谁的说法能站住脚。从而法官和陪审团才,行使支持或反对权。根据得票数,最终听审席和法官会进行举手表,然后决定是否要定罪。可是苏格拉底呢?他把指控的内容,先请法庭在坐人员评判一下,看看原告的指控有没有说服力。假如原告的指控站不住脚??——那这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就没有必要再进行了。

    在这里,主要还是看控诉双方,谁能说服更多听众、来支持他的观点,这是成败的关键!拉选票,很重要。

    不过这是在庭审,要靠你的口才和演讲能力,来为自己赢得选票,关键还是“口才”。

    第一,苏格拉底和他对手的,演讲能力,决定着胜败的关键?等于说:谁的口才好,谁能赢得支持率,谁就是赢家。

    不过这里还有点儿复杂,比方:雅典人对苏格拉底,是否怀有仇恨??假如雅典人本身就恨苏格拉底,那他即使口才再好,都要被定罪。

    庭审跟辩论不一样,辩论是评判员对答辩双方进行打分,然后点评优劣点。庭审是看的支持率(此处,只针对苏格拉底申辩篇而言)。

    苏格拉底在陈述中,始终把原告对他的指控,定义为“那不是我”;然后,反过来,苏格拉底再指责那些控诉他的人。最后,苏格拉底把裁判权,扔给听众席和法官。

    苏格拉底对所有人说:你们对原告、对我的指控,有何感想??

    其实苏格拉底,也不指望他们能回答,他只是给陪审团和法官抛了一个疑问,让他们去点评!

    这样做,一方面能赢得一定的支持率;另一方面,还能让法官和听审席,对原告形成新的认识!这对苏格拉底是有利的。苏票54vs46票,领先。

    (第二局)

    前面已经说了,这场审判,是看谁更有口才。谁能说服法官和听众席的心,谁就能赢得更多支持率和投票。口才,决定了成败(除非雅典人仇恨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不光口才好,智慧也很高!他善于思考,喜欢求知;关键是他爱真理,不停的在探索未知。

    对苏格拉底来说:求真、求知,是他思想的最高追求,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苏格拉底的一生,只思考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还与神学相关。比如:人从哪里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死后到哪里去??——灵魂是什么??——他的一生,除了求学期,都是这样度过的。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反思,这使苏格拉底的知识,凝结成了一个“点”,那就是“智慧”。

    苏格拉底对求真求知的渴慕,非常执着,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可以说:思考与反思,就是苏格拉底生命的意义。

    在《裴多篇》中,苏格拉底讨论的,还是这些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死后到哪里去??——人有灵魂吗??——灵魂是什么?——苏格拉底临死前,还与朋友讨论这些。

    记住,《裴多篇》,是苏格拉底被处决以前,在羁押期间与友人的谈话。这说明:苏格拉底临死,还在思考这些问题。

    他是哲学泰斗,他的思想,引领着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理念;我非常敬重苏格拉底,他不愧是哲学界的泰斗。

    苏格拉底的追随者(学生),影响力也很大。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人非常显赫,从这里也能间接的看到苏格拉底的影响。

    如果有时间,我希望把《理想国》也解读一遍,这就要看时间允不允许了。

    最近在解读鬼谷子《捭阖篇》,读的人也不多……

    苏格拉底始终把对手的控诉,定义为“谎言”,他说:原告对我的控词,我反对;因为,“那不是我”。

    接下来,苏格拉底提了一个事实,说:在他们这些谎言中,最让我吃惊的;是“我是说他们、告诉你们,要小心谨慎,不要被我的花言巧语给欺骗了”。

    上面这句话,其实没反应出来什么,苏格拉底拿这句,指责对手的不是,目的是为自己拉选票。

    这句话,另外还反应了一些问题;原告,确实认为苏格拉底的口才很厉害!所以原告给法官和听审席,提了个醒。

    什么呢??——不要被苏格拉底的语言给骗了,他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你们要仔细听他“答辩”。

    这也表明:苏格拉底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是“舌辩群雄了”。我们知道他是哲学大师;但你不知道,他在当时的雅典,口才已经很厉害!

    苏格拉底指责那些控诉他的那人,说他们的做法无耻!就是那句:“你们要小心苏格拉底,他能把白的能说成黑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苏格拉底确实有这个能力。苏56vs44票

    (第三局)

    在这里,苏格拉底把他的口才,定义为“那是我的缺陷”。他的口才已经很高了,他却说No,这反而是我不如人的地方。

    接下来他说:每当,我一开口展现我的“缺陷”时,原告他们,就必定有所察觉。

    这段话,苏格拉底太精明了!假如法官和听审席,都紧盯他的辩词;那他赢的把握就不大,所以此时苏格拉底采用了软化。

    怎么软化??——法官和听审席,已经知道他口才很厉害!所以肯定认真仔细听他答辩。这样做,是为了抓苏格拉底的把柄。等于说法官听从了原告的提醒,他们开始谨慎的听苏格拉底的答辩。从陪审团、法官到听众席,直到原告,都在仔细抓苏格拉底的把柄。

    这样的庭审,如果一路进行下去,明显局势对苏格拉底,很不利。他如果无法说服法官和听审席,那肯定是要被定罪。结果是:苏格拉底罪名成立。苏格拉底“输”就意味着死,他不能输;所以,他开始采取了“软化”。

    怎么软化?我来试答一下,看看情况:

    苏格拉底说:原告说我口才厉害?其实,那是我的缺陷。就是,我不如人的地方。

    原告说我口才很厉害?我不会打铁;他们说我厉害?我不会织布;他们说我口才厉害?——雅典小朋友的问题,我都答不上来。苏格拉底说:哎,那正是我的缺陷,反而是我不如人的地方。

    注意:苏格拉底,把自己的口才,定义为“那是我的缺陷”,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这是庭辩的一个策略,目的是麻痹法官和听审席,以及陪审团;让他们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辩词”上。

    看见没?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整个法庭对苏格拉底的警觉。

    原告说:“苏格拉底的口才很厉害!”这话,给法官和听众席提了个醒。他们开始认真听辩了,稍不留意,就会被苏格拉底给带跑。

    法官和陪审团,听过苏格拉底的答辩以后;大家觉得也没什么嘛,哪有原告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在接下来的申辩中,苏格拉底就宽松了!不再有人紧盯着他的把柄。

    从庭审局势来看,此时苏格拉底比较宽松,这对他的申辩很有利。通过前面的软化,也使他赢得了话语权。本来整个法庭对他的答辩,是轻看的;就是忽视的,因为苏格拉底老是“不谈现在,答以前。”

    在这场辩论中,有一个主轴;苏格拉底紧抓,“那不是我”作为核心,接着他反过来指责原告的不是。

    这样做,能降低法庭对原告控词的信任度!苏格拉底如果不这样做,就会立刻输。那样的结果,是苏格拉底罪名成立。

    为何原告,老是盯着苏格拉底的“现在”呢??

    注意!因为谈“现在”,足以让苏格拉底败下阵来。谈以前??——苏格拉底的结果,会是:有过犯,不定罪;顶多法庭给他个警告,也就完事了。

    所以,原告控词的核心,是指苏格拉底的“现在”。

    苏格拉底知道,谈“现在”他必死;他不谈现在,答——“以前”。

    原告:直指苏格拉底的“现在”,苏格拉底:不谈“现在”;答“以前”。

    重点:原告把指控,对准苏格拉底的“现在”。苏格拉底的职责是,把目标拉向“以前”。

    策略是:把当前最大的威胁,采取“淡化”;把以前最小的伤害,进行“夸大”。这是苏格拉底,采取的庭辩策略。

    以前?——对苏格拉底伤害不大;现在,才是他最大的威胁。

    举个例子,原告说:苏格拉底,你昨天去商场买了本书!苏格拉底说:那不是我,我是去买酱油的。

    看见没?苏格拉底的策略,是:不管原告对他的指控,是真是假,有理没理,他都全部一路否认。然后反过来,再指责挖苦,那些控诉他的人。这样使苏格拉底在法庭,慢慢赢得了主动权和支持率。这离不开他的申辩策略,和语言技巧,这样苏格拉底在法庭始终占主动地位。

    重点是:先否认掉对手的控词,再反过来指责并挖苦对手。

    这样做,给对手造成了心理负担。法官和陪审团,也会转变对原告指控的看法(至少不那么坚定了)。

    最后会有一个结果,前提是雅典人在不仇恨苏格拉底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苏格拉底,赢了!他被无罪释放。

    如果雅典人仇恨苏格拉底??——那他口才再好,都要被定罪;要么流放,要么死刑。反正苏格拉底,不能再待在雅典了。

    其实苏格拉底说了谎,只不过法官和听审席,没有察觉到。他的法庭申辩,是为了赢得支持率,只要支持率过三分之二就算胜诉,这正是一场“口才与智慧”的较量。票苏57vs43票

    (第四局)

    前面已经说过,这是场法庭辩论,不见得所说的都是真的。内容的真假也不重要。关键要看谁的答辩,能赢得听审席和法官的支持,支持率和选票决定最后的结果。

    在这一局,首先非常诚恳!苏格拉底说:我不像他们,字字句句,都经过了精心安排,我绝不像他们那样。我的话语与论证,都是想到哪,就说到哪;因为,我肯定那是真的。

    苏格拉底票58vs42票,略微领先。

    (第五局)

    上段话基本是属实,原告要一心定他罪,是真的。至于原告的答辩,是否精心安排?这有两个观点:第一,苏格拉底确实很难对付,他口才太好了!原告怎么也驳都驳不倒。这使苏格拉底赢得了法庭的主动权,原告确实要步步小心,否则原告就要失败了。

    控告苏格拉底的,不是三五个人,那是一群人。他们都想要苏格拉底死。

    第二,原告辩词是否精心安排,对苏格拉底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他的话语认同度,就是说:让庭审中的所有人,都认为他说的是对的。这样,苏格拉底才能赢得支持率,从而胜诉。

    关键还是要看口才,跟演讲技巧!你的口才,能不能打动法官和听众席?这是胜败的关键。

    别以为说:苏格拉底口才好,就肯定会赢!那不一定,重点是原告对他的指控也很致命。

    相对来说,苏格拉底只要辩的好,支持率上去也能赢。

    你看我打的分,这分数不是乱打的。分数,是根据苏格拉底的陈诉,以及对法庭参与者的带动性,和认同度所打。分数的变化,表示了庭审局势的变化,它指明了原告与被告的厉害关系。
苏格拉底《申辩篇?解读上》/何永旗(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