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电影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引领风尚的独特作用,是一个民族的生动面孔,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而电影节则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桥梁和中介,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可以作为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已有的电影节接近一千个,且电影节的数量仍然呈现增长趋势,其中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1)认可的国际 A 类电影节有 15 个
对于电影人而言,电影节是一次电影的文化朝拜,一场电影的狂欢盛宴。电影节当之无愧成为了电影艺术的有力推动者,世界上著名的电影节无一不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戛纳国际电影节之所以是所有电影人心向往之的电影圣殿,是因为它一直以来对电影艺术的秉持和追求。该电影节于 1946 年初次举办,正是在这次电影节中,意大利现实主义力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3)面世。人们无不震惊于电影中战争的实景拍摄和非职演员表演的真实性,而这种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对之后的世界电影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戛纳国际电影节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历经风雨,走过辉煌和变革,但一直不变的是依然秉持着对电影艺术的坚守。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脱颖而出并且对世界电影艺术和电影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电影佳作数不胜数。这些经典的电影都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文化魅力,而戛纳国际电影节则成为了这些经典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正如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这样评价戛纳国际电影节 :“一座为期两周的现代电影修道院,在这里,有俗气的狂欢和烟花,但更多的是值得清心寡欲欣赏的影片。”(4)在这里,戛纳国际电影节无疑创造了一场朝拜式的电影文化传奇。
不仅仅是戛纳国际电影节,国际上许多电影节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佛罗伦萨国际电影节等非常著名的电影节都在充当着推动电影艺术进步的使者,同时也在电影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电影节作为一种平台式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人们展现文化魅力和释放想象力的空间。精英的和大众的、高雅的和普世的、轻佻的和严肃的等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呈现在电影节上。法国诗人让·科克托曾经这样评价电影节 :“是一个无关政治、无人管辖的国度。如果人们能直接交流,并说着同一种语言,那么电影节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的缩影。”(5)电影节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吸引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作品、电影人、机构以及媒体,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人因为电影节集聚到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几乎每一个电影节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而这也正展现了电影节的独特魅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由于有些电影节具有竞赛性质,参赛者们都希望能够在影节中脱颖而出,有了这个正向的“激励机制”,必然会催生更多的电影创作。不仅如此,还能有效激励电影创作者们推出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优秀作品,有利于电影艺术的进步和电影的多样化生产。
(二)
提供交易平台,调节市场供需
电影节因其具有强大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益,能够切实调节电影供需,引发产业联动,有效推进市场化建设的进程,成为了整个电影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电影节作为电影行业同仁云集的一个舞台,必然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和机遇,电影节也因此被视为一种“竞争中的相遇”(6)。电影人和电影机构都希望能在最大的范围内凝聚最广泛的注意力,从而提升知名度。节展活动为电影人和机构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推广作品的平台,为参赛影片和人员争取“注意力”,从而能够从这个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营销机会。电影作品、电影人或者电影机构如果能在影节上得到荣誉就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获得了形成强力社会效应的契机,就会直接拉动作品的票房和其他收益,甚至提升电影人和机构以后在行业内的形象价值。例如,在 201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刺客聂隐娘》,由于在海外高规格电影节上积累了较高的人气和话题,后来在国内公映时一度成为全民热议的现象级电影。通过电影节平台聚集人气和话题是提升影片知名度以及实现更好营销的有效手段。
不仅如此,历年的电影节往往成为电影界交易的“卖场”。几乎每个电影节都会设有交易市场,片方、发行方等通过电影节这一交互平台,形成能够互相提携的推进机制。在电影节的整个运营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产业联动,从而产生产业链价值衍生效益。同时,电影节本身也能够从中盈利。例如著名的三大国际电影节都会通过开发针对电影和经济发展的服务项目如提供商家会展、与指定报道媒体合作、与珠宝商合作等从中获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一方面能够保证电影节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有效地促进电影节和不同领域的多维度合作,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因此,电影节市场效益也成为了评判电影节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被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风头近年来似乎常常被其他电影节抢走,其中的一大原因便是威尼斯的电影市场起步晚、规模小。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市场直到 2011 年新主席阿尔托·巴贝拉上任才算搭建起来,占地面积仅能容纳 2300 个展位。(7)而相较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市场则非常繁荣。这些电影节不仅仅是电影艺术的朝圣之地,也成为了超级电影市场。其中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面积达到 1.3 万平方米,拥有 34 个展厅,(8)交易规模庞大,服务功能完备,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此外,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以电影展映数量多、服务市场著称,电影市场相当繁荣。
(三)
挖掘电影人才,推动电影发展
电影节能发掘人才,不断地为电影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电影业进步。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美国纽约独立电影节、洛杉矶独立电影节等都是全世界非常著名的专门为没有名气的电影新人和影片设立的独立制片电影节。很多不知名的电影人通过参加这样电影节而改变命运,例如著名导演法斯宾德、文德斯、吉姆·贾穆什等都是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开始被关注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也被称为“世界新锐导演的最重要舞台”。这类电影节还会通过相关提供资助条件扶持新人,例如中国的王小帅、娄烨都曾受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赫尔伯特·巴斯基金”(HUBERT BALSFUND)(9)的资金支持。
这些电影节几乎成为了电影界的“人力资源库”,通过这个平台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电影人才,从而为电影业提供动力。除了上文提到的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美国纽约独立电影节等这种专门致力于挖掘新人的电影节之外,很多并不是专门针对新人的电影节也会为新人提供机会,给予大力支持。例如戛纳国际电影节为优秀长片处女作设立的“一种关注”和“金摄影机奖”单元、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新人奖”、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流星奖”等这种肯定和鼓励电影新人的奖项,旨在探索新的人才和电影可能性。国内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专门设立“亚洲电影新人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中国新影人基金奖”和“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等都致力于发现和扶持亚洲地区电影新人才。
电影节能够对国家和城市进行有力的宣传,彰显文化魅力,展示城市面貌。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都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的文化标签。同时,举办电影节展能有效促进本国电影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国电影文化跨国跨区域交流合作,切实提升主办国家的整体文化高度和形象。对于电影节主办城市而言,不仅能让市民获得充分享受电影文化的好机会,同时还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电影节似乎天然地通过特殊的文化议程将旅游、形象、收益等相结合到一起,始终紧密地保持着电影节与城市经济文化的共生性。一些成功的电影节往往能够为城市和国家发展带来很多衍生效益,这就使得电影节与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始终紧密关联,成为城市经济文化版图中的重要部分。电影节通过将世界各地众多的目光在一定时间之内准确地聚焦在一个城市上,给城市带来了具有“聚合效应”的关注度。在拉动经济发展层面上,由于电影节期间有大量的人群涌入,必然会刺激当地的购物、餐饮、住宿等等行业的收入,这也是对所在城市的一种极大的正面社会效益。在电影节举办期间,电影节和城市会尽可能地利用当地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段时间吸引更多的人来电影节所在城市去领略这所城市独特的魅力和光彩。如戛纳国际电影节所在的戛纳市,原本只是一个面积不到 20 平方公里、人口仅有 7.4 万的小渔村,但是由于举办电影节,并对电影节进行精心经营,戛纳市成为世界著名城市。例如戛纳市将影节宫(电影节的主会场)建在海滩与游艇之间,共包含 25 个电影院和放映室,一个 1000 座的大影厅和 14 个 35 座到 300 座的厅堂。戛纳市将电影节作为城市品牌之一,并倾力打造,使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成为国际知名的电影节品牌,同时促成了戛纳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也通过电影节让别人记住了法国这个浪漫的国度与电影结下的不解之缘,展现了电影节与城市之间紧密的关联。同样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之于柏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之于威尼斯等,城市与电影节交融、相互促进。
可见,电影节对于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电影节办得并不理想,对城市的形象可能会产生逆向影响。电影节应以城市文化为基底,不断提高艺术性和人文性,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反哺城市和国家建设。同时一个品牌性电影节的形成,也离不开城市和国家文化的积淀和培养。只有双方建立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才能互相帮助品牌的建设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