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孙策的那些忠心追随者之外,这个结果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荆州的刘表,本就是守土之人,没了东侧好战分子孙策的捣乱,又和西面益州的守土刘璋达成了联盟,活的可谓是如鱼得水。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荆州北方的曹操,选择了蛰伏发展,这一蛰伏,就是三年。
更是让刘表喜上加喜。
曹操蛰伏的原因,也正是诸侯停战的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冀州变天了。
这三年间,各个诸侯的势力都在不断的变化中。
有能力的诸侯势力,像并州的韩成、兖州的曹操等,是在不断的变强的;
但冀州的袁绍,却在不断地变弱的。
“我本拥有少年心,奈何世事多艰辛。雄心壮志无穷尽,却因子嗣毁前锦。”
这是后代诗人对袁绍的评价。
大战之后的第一年,袁绍还野心勃勃的招兵买马,准备来年的大战。
然而,大战之后的第二年,袁绍便掩张旗鼓了。
野心勃勃的袁绍没有了,有的只是整日了沉醉于美酒美色的袁本初。
人没了希望,大概都是如此的。
要不是心灰意冷之下的无力回天,一个个好好的人,怎么可能会变成这幅模样呢?
人之所以失败,很多情况都是自己作的。
不作就不会死,这话说的一点都没错。
袁绍的作,来自于传承大统,立继承人。
首先一点,袁绍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
立袁尚为冀州牧,继承他的大统,以此来告诉冀州的世家们:“我袁绍,离不开你们。我将你们希望的人任命为我的继承者,你们就放心的全力支持我吧。”
袁绍失败多次,势力受损,不依靠世家的力量,安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东山再起?
然而,袁绍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此番做法,除了作死之外,就没干点别的。
袁绍的嫡子只有三人—袁谭,袁熙,袁尚。
按照当时的传统,能继承大位的也只是这三人中的一人。
老二袁熙,有勇无谋,但很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争不过能力强大的大哥袁谭和背后有世家支持的三弟袁尚。
故而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老老实实的跟在袁绍身边,袁绍让谁继承他的位置,自己就支持谁。
袁熙的做法,感觉很傻,但却很精明。
因为无论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他袁熙都能活着。
活着,在这个年代,就是本事,天大的本事。
袁绍让袁尚继承自己的位置之后,犹豫不决的毛病又犯了。
他的心腹谋士逢纪以及首席谋士许攸等人,对着袁绍劝道:“主公,既然已经让三公子当冀州牧,继承大统了。是不是把大公子的兵权收回来?
自古至今,一个皇子继位,另一个皇子手握重兵,乃取祸之道也。”
袁绍听后,不仅没有将这些话听进去,反而在心中生出一阵莫名其妙地心血来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对老大袁谭太残忍了?老大袁谭在青州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因此,便很自然的把许攸,逢纪等人的话,当做耳旁风。
对着他们说道:“这种事情,一个处理不好的话,可就是毁灭性的灾难啊!你们先回去,容我思量思量。”
犹豫不决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犹豫不决的人,还死犟。
袁绍经过几日的思考,做了这个伟大的决定:“不下令取消袁谭的兵权。”
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身在青州的袁谭听到袁绍的命令之后,可一点都没体会到父亲的善意。
他只知道,很多事情,争了,也许有一点生机;不争,可就是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自己的三弟袁尚,可不是个善茬。
若自己引颈受戮的话,等待自己的,除了屠刀,就是屠刀。
于是乎,袁谭下定决心—起兵反抗!
首先,因为袁绍的命令,袁尚已经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了;而且冀州兵强马壮。
袁谭知道,若自己不找点外援,还打个屁啊?
至于外援,有且只有一个选择—并州的韩成。
是而袁谭暗中派使者联系韩成,表达自己的结盟之意。
就算不结盟,至少也要让东莱郡的奋武军不再攻打自己,好让自己倒出手来,凝聚兵力,和袁尚一决雌雄。
韩成见到袁谭的使者,听其述说了来意。
心道:“这感情好啊!打!使劲打!往死里打!”
毕竟打的越狠,最后的奋武军越沾光!
故而韩成接受了袁谭的结盟之举,并且表示对袁谭大力支持。
先是派遣谋士郭图支援袁谭。
第三百零四章大统之争(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