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萧何作为一朝开国元勋,却为了个人安危而丢失原则,实在算不上什么英雄。
也有人说,萧何政治嗅觉足够敏锐,政治智慧足够高超,完美诠释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亘古名言。
但无论后世人如何评说,从政治的角度上而言,功臣自污,都算是相当明智的举措。
想想就知道:任谁做了皇帝,都不可能在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又毫无道德缺陷的‘功臣’存在时安心。
这一点,从华夏李朝历代开过初,那些看似头脑发达,实则小心思比牛毛还多的‘莽夫’身上,就能看出些许端倪。
就拿汉室来说——淮阴侯韩信武勋卓著,又没有什么道德污点,所以不出意外的被刘邦带走。
反观酂侯萧何、留侯张亮二人,一个自污保全自身,一个修仙远离政坛,萧、张两家,便顺利的在开过初,那个动荡的时局中存活了下来。
而现如今,柴武也来到了前辈们曾面临过的关口。
——自污,还是爱惜羽毛?
很显然,一支从飞狐径悄然出发,沿经平城,潜行抵达武州塞东北方向的一支人马,将柴武的选择浅显直白的摆在了天下人面前。
············
“猛虎大纛?”
“确定没看错?”
站在武州塞的关墙之上,郦寄、栾布二人听闻军事的汇报,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惊呼出声!
即便是在反应过来自己的失态之后,二人也没有收敛惊诧的架势,只满脸震惊的对视了一眼。
“棘蒲侯此意欲何为?”
作为‘后起之秀’,栾布虽然对柴武的这番调动有所质疑,却也不好发表言论。
但同作为开国元勋的郦寄,却对柴武没有太高的尊敬;在确定‘猛虎大纛’出现在武州塞一带时,郦寄几乎流露出了豪不加以掩饰的不满。
在原本的历史上,再过三十年左右的景帝一朝,汉室拥有棘门军、霸上军、细柳营等常备野战军之后,各式兽类大纛,将成为汉室野战军最为基础的‘身份牌’。
但在现如今,汉室只羽林、虎贲、蓝田、飞狐四部常备野战军,且羽林、虎贲二部尚未确定大纛图式,蓝田都尉连建制框架都还没拉起来的现在,兽类大纛,只有一家野战军拥有。
——猛虎大纛,飞狐军!
作为汉室北方防线最为关键的一支力量,飞狐军在过去几十年,几乎是仅凭一己之力,就确保了汉室北墙的安稳。
而在汉室北方长城军团二十余万人,按每队数十人的规模,散布在长万余里的长城一线,只充当‘哨兵’的情况下,毫不夸张的说:当今汉室最了解匈奴人作战方式,在面对匈奴人时最具备战斗力的,就是汉室北方防线的守护神兼救火队员:飞狐军!
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汉室一场针对匈奴人主动发起的中大规模战役,若是缺了飞狐军的身影,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长安朝堂针对此次马邑战役的庙算统筹,根本就没有飞狐军!
为了诱歼匈奴先锋折兰、白羊、楼烦三部四万余人马,汉室已经出动了包括整支羽林军在内的关中部队近十五万!
而这十五万人,将在为期两个月的马邑战役中,将汉室在过去一年积攒下来的财政收入全部消耗殆尽!
在这种情况下,飞狐军特有的猛虎大纛出现在武州塞东北方向,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飞狐军此番调度至武州塞东北方向,没有丝毫潜伏、伏击的意思。
——若是身经百战的飞狐军想要隐藏行踪,就武州塞这几万新兵蛋子,根本不可能察觉的出来!
而这就意味着飞狐军此番调动的目的,并非是按照朝堂的预案打伏击,而是单纯的出现在武州塞以北,和武州塞成掎角之势,让武州塞以北前来支援的单于庭主力出于忌惮,不敢全力攻打武州塞。
毕竟是飞狐军,虽然平推匈奴不大可能,但让匈奴人心惊胆战,时刻不敢移开目光,飞狐军还是做得到的。
这样一来,武州塞北向的压力就将骤减,郦寄、栾布所率领的东路军所面临过的形势能好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飞狐军的出现,郦寄本该高兴才对。
可问题的关键还是那句话:朝堂原本的预案当中,根本就没有‘飞狐军加入战场’的安排!
飞狐军意外加入战场,且先不提那上万人会如何增大此次马邑战役的成本、分走原参战部队的多少功劳,光是‘意外参战’这一项,就足以让郦寄皱紧眉头,暗地里恶狠狠骂柴武一句‘饕餮’!
在郦寄看来,柴武在此次马邑战役的吃相,着实是有些难看了······
——要知道柴武从飞狐都尉转任为大将军,这才不到一年的时间!
如今的车骑将军飞狐都尉令勉,那更是柴武一手提拔起来,亲自给当今刘弘举荐的继任者。
天下谁人不知,飞狐军,根本就是柴武的嫡系?
要知道柴武作为此次马邑战役的主将,就算本人在南距马邑数百里的代都晋阳远程指挥,只要战斗顺利,就保底会有‘指挥得当’的功劳到手。
先前柴武将秦牧从驻守武州塞的东路军,临时改换为潜伏于战场内,伺机进入战场绞杀的西路军,还能理解为柴武对秦牧的战斗经验还不是很放心。
而柴武非要亲自驻守马邑,也可以勉强理解为此次马邑战役,马邑城实在太过重要,柴武不亲力亲为,实在放心不下。
但柴武手握总指挥的功劳,又有驻守马邑不实的功勋,现在又把自己的‘老伙计’飞狐军调来······
——就连当今刘弘,也从未有过如此不顾吃相的时候!
“带回转长安,某必要以棘浦侯僭越一事,在陛下面前参上一本!”
第0423章 武州战起(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