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枫道:“我有个想法,我选个地方建造码头,市场。以后我的商队全部在这里销售,福建那边派人过来登记。我直接按照销售两成交银。海商,不管来自哪里,都可以直接到我这里来交易,他们给我的市场交一部分费用,再交一些税收。如此做大,福建收入直线上升,我进货,出货也很便利!我和西人海商,也少了当地海商赚中间差价,如何?”
陆山长看着秦枫道:“算学可以这么算,不过你对福建,海商知道多少?”
“知道一些,海商有钱有人,基础厚实,大华的商人在海上干不过当地海商,所以不能下海与西人交易。西人船坚炮利,但是在陆地的力量比不过海商,所以上不了岸。海商两边钻营,两头获利,所以势力越来越大。“秦枫迎着陆山长的眼睛道:”如一定要当地海商在中间,这生意我也能做,无非就是利润少些。但我想知道,福建官府对海商的态度。”
陆山长沉吟片刻,缓缓道:”海商,在海上亦商亦寇,船炮犀利。在当地更是一呼百应,根深蒂固,福建临海普通人家,或多或少,都靠着海商吃饭。福建厢军,都是当地人组成,地方基础官吏,也都是当地豪门大户出身。只有一方主政,是朝廷派遣,异地任职。你说,他们会是什么态度?“
海商,亦商亦寇。经常纠结东瀛浪人,武士,打劫大华。所谓海上倭寇,一大半,甚至背后金主都是海商。统称倭寇。
明朝中期,朝廷还算有点钱。面对海上倭寇,以抗倭将军戚继光为例,戚家军抗倭积极,作战勇猛。狠狠打击了倭寇,沿海暂时平静了一段时间。
但戚继光组建戚家军是成军于浙江义乌,由义乌的农民和矿工组成。也不敢在当地成军。
由此证明,沿海当地厢军不可用,当地人亦不可用。
军民皆不可用,那官府还有什么制寇能力?没有这份能力,又怎么治理地方?
官府若是调集其他地区重兵来剿,海商一声呼啸,出海而遁。重兵要吃要喝要饷,待一阵就得离开。海商结束海上环岛游,又上岸,再找地方官秋后算账。
几次三番下来,官府越打越穷。海商越打越富。所以福建沿海基本就是海商的天下,官府只能治理靠近内陆的城市。
靠近内陆的城市居民,倒是对倭寇深恶痛绝,因为他们是被打劫的对象。
所以明朝历史,比如扬州,曾经军民一心抗击倭寇。义乌更是直接建戚家军,一举歼灭无数倭寇。
大华如今等同明朝末年,没有银子,无兵可调。也就没有戚继光,没有俞大猷。
倭寇杀人放火抢东西,没有政治目的,并没有喊出造反,推翻现任皇帝。所以在政治上也不是优先打击对象!中央朝廷也就无心收拾管理,毕竟其他更多地方还有更多麻烦事。
结果大华东南沿海一带,就是海商天下,官府根本无力掌控。
哪一个地方大员,喜欢自己地区有一片法外之地?有一片自己无法掌握之地?面子里子都不会受。不是不想管,实是管不了。
然后,海商钱多,有武装实力。银钱开路,武力威慑。他们大肆勾结内陆城市高官,将海上商品运到内陆城市销售。在内陆城市上货运到海上。买卖做得极大。这就是在大华商人和海上西人之间做中间商。
人是坏人,但这样做事,对城市税收,就业,经济,也就好处。所以当地官府也就只有听之任之,只要你别在内陆生事,满百抽三交税。我不管你海商身份,也不干涉你货物贩卖。
海商杀人放火,海上千里做寇。最终也是为了银子。所以为了能在内陆城市交易,买卖。在内陆城市行事,就会规矩些,正常商贸。海商与内陆官府也就彼此心照不宣地保持这种默契。
天长日久,海商势力日益做大。明朝历史上,盘踞台湾岛上,最大的海商就是郑成功,最后做成民族英雄,民间尊称国姓爷。其实,当初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荷兰人。本意是为自己,打下一个基地。依靠这个基地海贸,最后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结果此举成就了自己千年盛名。
陆山长说完这前因后果,秦枫微微思忖一番:“那就在沿海,给我一个地方。我呆得下去,福建官府派人来收税。我待不下去,就回到城里,接受海商盘剥。成与不成,让我试试,如何?“
陆山长眼里一丝异彩,年轻人,就是敢想敢干。自己儿子按察使一听此事,也表现积极,直接找到福建巡抚,布政使,坐在一起协商,商贸交易越大,银子收入就越多。手里有银子,才能办事,手下才会有人!自己儿子管理司法,手下也是一大帮人马,没银子,就没威信。官做的越大,需要花销的地方就越多!银子自然是多多益善。
所以站在福建官府立场,都不用去问,人家一定会答应,沿海本来就是管不着的地方。你秦枫想去建个码头,建个市场,原本就不需要我官府同意。你之所以要我点头,无非就是你的货物要经过我的地盘。这就是个机会,既是你的,也是我的。
第161章 亦商亦寇(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