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赫起说,“除了把那洞口看守好。”
《都市新闻报》记者左风猛地喷出一口烟雾,然后将烟灰弹入了一罐刚刚喝完的喜力啤酒里。他把玻璃窗拉开了一条缝,烟雾以舞蹈者般的姿态溜出了窗外。虽然已经是晚上九点半钟,如果被大楼的监察人员抓住他在办公区域吸烟,结果肯定是不妙的。
在健牌烟盒的旁边,放着一份当天出版的竞争对手的报纸,他不时用嫉妒的眼光向这份报纸上瞟上一眼。自从割舌杀手案件被媒体联合披露以来,晚报不计成本地扩充到了日均64版,足有一本小册子那么厚。
就是这份报纸,在早晨的例会上差点被主任直接摔到他的脸上。主任的意思非常明白:瞧瞧别人的新闻是怎么做的。
还有什么话说呢?左风不得不承认晚报的确是把割舌杀手案件的连续报道给做绝了。现在,晚报的金牌政法记者南樱正在报纸的第一版上对他微笑着。她对全市800万市民微笑着,那张轮廓优美的小脸容光焕发。她的照片好似一枚商标印刷在头版,在“南樱观点”栏目之下一篇以《女大学生被害之背后的故事》为题的重头报道横扫整个版面。配发的现场三维模拟图十分精美,想必是他们花重金请设计高手做的。三篇各有侧重的专访《警方未对女校杀人案作出回应》、《死者家属悲愤难平》和《校方全面整顿安全措施》占据了接下来的两版,成为头版新闻的有力的依托。而在法治版“南樱视线”栏目中,令全市政法记者惊愕得下巴都快掉了的跟踪报道《“割舌杀手”凶案全记录》已经连载到了第四回,报的全是以往案件的一手资料。
左风完全没有料到,在晚报的一手包装下,这个昔日政法线的新手已经变成了一颗明星,全市新闻人好像都被她一个人的光芒给遮盖住了。令他不能不佩服的是,她的新闻中真的有“料”,——独家的,连圈内人也闻所未闻的。如果不是事先下足了功夫,那么这个女人简直就是魔鬼,要不然就是割舌杀手本人最亲密的朋友。就是凭借这些“料”,还有曾经发出在网络上的警告给她树立的威望,她已经成为了“割舌杀手”案件报道的唯一权威人物,令所有其他媒体的记者都相形见绌。市民对她的认同感也已经达到了“南樱就是割舌杀手,割舌杀手就是南樱”的程度,而且,他们对她的人品就像对她的报道一样好评如潮。
自然,晚报社是不会白白地对南樱进行“投资”的。虽然各大媒体按照约定时间同时打开了“割舌杀手”这个黑箱的盖子,但是在所有的媒体中,只有晚报一枝独秀。就靠反复炒作这一条新闻,晚报的发行量在最近几天猛增了35万份,蜂拥而至的广告客户让广告部主任疲于应付。与之相比较,包括《都市新闻报》在内的其他报纸都反响平平,除了最初的两天,发行量与平时相比根本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他们原以为只要“割舌杀手”这个词只要一登上报纸,就有轰动效应,谁知道新闻与新闻之间的区别是巨大的,读者只买晚报的账。
一时间,各个媒体发现他们原来充当的只是陪衬人的角色。
于是,圈子中风传,“攻守同盟”的“盟主”高滨是一条老狐狸,他煽动别人与他共同承担风险,却利用绝无仅有的优势让晚报成为最大的赢家。
左风刚刚将一支香烟燃尽,手指又伸向了烟盒。他一边用手摸索着烟卷那细长柔软而不失韧性的身体,一边考虑着目前他的处境。
既然各个媒体都感受到了来自晚报的压力,这种压力自然从上到下地传达到了左风这样的基层记者身上。主任毙掉了他今天的稿子,让他重写,他并不在乎,令他汗颜的是主任在众人面前丢下的那阴阳怪气的话:“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记者,不是专家。”
左风是学法律出身的,在新闻圈子里算是半路出家。他向来自诩是专家型的记者,不但能采会写,而且能学识渊博、眼光独到,观察问题的深度比新闻科班出身的记者高出一大截。然而就是因为他的自负,这几天对割舌杀手案件的报道才走偏了路子。平时,在他手中掌握着一大把法学教授、知名律师、法官和检察官,这回他也照旧想靠电话采访整出个“专家评案”就了事,不但免去了舟车奔波之苦,而且还显示出了他的专业水平。
然而事实证明,他那篇堆砌着专家泛泛之论的稿子在南樱的细节轰炸式的报道彻底败下阵来。主任的话没有错,读者永远更欢迎鲜活的新闻,在一个法律专家和一个不懂法律却懂得挖掘奇闻怪事的记者之间他们宁可选择后者。
也许,改变他的处境并不困难。沉吟了许久之后,左风想到。只要知道了主任(他通常也代表上面)的意图,操作起来其实很方便。
在他的电脑里保存着两张照片,他一直打算着什么时候把它们派上用场,现在,他从文件夹中将它们调了出来。
一张是他在女子大学校园的案发现场拍摄到的,趁警察正在推搡在他身边的另一记者,他及时地用长焦镜头拍下了死者曾小倩的近景。女学生的惨状透过一千三百万个像素纤毫必现,包括她脖子上紫红色的勒痕,向上倒插的双眼,被血块淤塞的口腔,纤细如铅笔的身躯,连绘在白色T恤上的波普风格的玛丽莲·梦露头像也看得一清二楚。
从新闻图片的角度来说,这张照片显然是过于血腥了。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血腥感让它充满了视觉的冲击力。
另外的一张照片可以用《绝望的母亲》来命名。图中曾小倩的母亲悲痛万分,涕泗滂沱,张大的嘴巴好似在撕咬着什么。搞到这张照片并不容易,因为警察和女校保卫部门禁止死者家属与媒体接触。他不得不买通学校招待所的一名服务人员来替他按下快门。拍来的照片质量不算高,构图一塌糊涂,他通过PS软件再三地裁切才把它挽救了回来。由于拍摄者没有保持镜头的稳定,画面还有点模糊,然而正是这种晃动感使照片获得了特殊的效果,里面有一种让观看者心头颤动的东西。
左风反复地审视着这两张照片。他想,它们是否就代表了主任乃至报社更上层秘不可宣的意图呢?把现场的血腥图片(或许会加以简单处理)和死者亲属的照片发在明天的报纸上他们会审查通过吗?对于“割舌杀手”案件,如果在采访上落后了,那么就得在别的地方比晚报做得更“出位”才行,否则没法把读者给吸引回来。要“出位”,有时候就不得不突破尺度。
尺度,尺度,他在心中琢磨着这个词的涵义。把握不好新闻的尺度,似乎是新手才会犯的错误,就像他们一开始总是分不清“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侦察”与“侦查”之间的区别一样。他是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不过,情况不同了,只要主任点头,报社上层默认,做些超出尺度的事情是可以的。
何况,他又想到,在媒体对“割舌杀手”案件的报道中,从一开始就似乎充斥着一种破坏所有规矩的劲头。晚报何尝不是靠连载小说式的报道来吊足小市民的胃口,好让他们津津有味地咀嚼别人的死亡吗?
好吧,左风下定决心,把这两张照片交上去,再围绕照片写出一大篇煽情的报道。他不知道明天的晚报上南樱又会有什么新的“料”登出来,不过她还没有胆量超出政法新闻的底线,他有信心在明天的竞争中胜出一筹。
思路难道就不能放得更宽一些吗?他又在心里盘算着。他听说围绕着被杀学生曾小倩有不少可以挖掘的材料,他回想起在女子大学采访死者的同学时,她们透露出她是一个派对公主、夜店精灵,她们还怀疑,她曾经吸食过毒品,一种在夜生活场所的年轻人中间流行的毒品。——这不也是足以让读者兴奋的题材吗?这个题材他准备留一手,等到再过两天再抛出来。
还有她的母亲,据说她依靠做缝纫活来维持女儿的学业,似乎对女儿在学校的行为一无所知。至于死者的父亲,从出事以来就不曾出现过。这里面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还有……
到了此时,左风感到心情舒畅,对香烟的欲望也突然之间降低了。
不。他仍然准备点燃最后一根香烟来庆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