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柳京日报》的一则新闻震惊了全世界。
新闻配发了图片,图片上白川宫能久亲王和伏见宫贞爱亲王面向镜头并肩而坐,北白川宫能久亲王面容沮丧,虽然还穿着军装,但身上所有的武器都被摘除。伏见宫贞爱亲王则是被绷带包得严严实实,全靠注释才能知道这是本人。
文字部分写得很详细,把第三军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如实描述了出来,同时有部分第三军人员接受采访的记录。在这些文字中,全世界第一次知道了汉城的朝鲜人受到了怎么样的苛待,第一次知道了表面上永远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原来是如此的残暴和充满兽性。
第二天,《纽约日报》、《费加罗报》、《路透社》转载了《柳京日报》的报道,虽然限于技术条件限制没有配图,但对于文字部分是全部转载,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遗漏。
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就苦心营造多年的国际形象全部坍塌。
特别是英国人民反响强烈。
日本人正是因为英国人的支持,才有能力发动去年的战争,因为日本人一贯的苦心经营。日本人在英国普通民众的心中的形象还是很不错的。同样是因为日本人的苦心经营。中国人在英国人眼中的形象就十分不堪。
在石云开开始掌握话语权之前。中国人在西方的形象要么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小老头,那是源自曾经访问过欧洲的李中堂大人;要么就是一个大腹便便面目丑类脑袋后面拖着一根辫子的不男不女形象,这就是源于日本人的苦心经营。
在英国人眼中,日本虽然还没有摆脱愚昧落后的形象,但是被塑造成一个一心向上诚信好学的好学生,和散发着腐朽陈旧味道的清国人形成鲜明对比。
但在甲午清日战争之后,日本人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又没有获得足够的战争红利。财政状况不佳,已经没有多余的力量收买西方媒体。而与此同时,石云开加大了收买西方媒体的力度,石云开甚至在英国和法国购买了数家报社,终日为柳京大唱赞歌,其程度甚至到了没脸没皮的程度。
效果还是有的,此时的普通民众,公众意识的觉醒度还不够,媒体的影响力还是有的。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形象慢慢的开始扭转。至少在英国人心中,柳京的清国人已经和日本人处于同样的地位。
但在这篇报道发出之后。形势出现了逆转,英国人心中日本人的形象分直线下降,其后果立即就反映在英国的议会中。
其实很容易理解,既然日本人是残暴的,柳京是正义的,那么为什么英国政府选择支持残暴的一方?
英国的政权是两党执政,保守党和自由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掌政权,现在台上的是刚刚上台不到两个月的保守党党魁罗伯特·塞西尔,而在此前的三年中,执政的一直是自由党。
自由党刚刚丢掉政权,自然不肯甘心,于是利用这件事开始向执政的保守党发难。
保守党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有反击的理由。
英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联系是在自由党执政时期才开始亲密,所以对日政策的失误应该由自由党买单,而不是刚刚上台的保守党。
那么好吧,自由党马上又提出,当初和日本人合作也是处于国家利益的考量,现在既然发现了不妥,那么就应该马上改正。
哪有那么容易改正!
哪怕是英国人现在就和日本人断绝外交关系,英国人也无法收回给日本人提供的战争贷款。而这些烂账,现在都要由保守党抹平,所以可以预见,在保守党执政期间,因为对日贷款而产生的财政黑洞肯定会反映在账面上,到时候议会才不会管是谁造成的这一切,他们只会关心账面上的钱少了。
罗伯特·塞西尔对此也早有预见,因此罗伯特·塞西尔派出了停靠在香港的中国舰队,前往日本准备控制日本人的那支舰队,一旦战事不利,英国人就会那这之间对用来抵债。
这下轮到睦仁苦逼了。
睦仁上台后大力学习西方,日本人的陆军学习德国人,海军学习英国人,试图通过对当世两大强国的学习,在远东复制出一个集英、德两国优点于一体的帝国。
但是日本人国力有限,想要双管齐下是不可能的,两权相较之下,日本人处于自身的岛国特点,选择了优先发展海军。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虽然水手们的素质不如清国北洋舰队,但日本人凭借着速度和火炮上的优势,还是赢得了海面上的主导权。
但与之相对的陆军就比较苦逼了,他们遇到了石云开,被碰得头破血流。
甲午战后,睦仁痛定思痛,决定把力量往陆军的方向倾斜。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策的调整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哪能轻易的就掉过头来,于是睦仁只能追求人海战术,试图用相对充沛的人力资源抵消柳京部队的技术优势以及装备优势。
相对于柳京一隅来说,日本整个国家的确能称得上在人力方面占有优势。
乙未羊年的战争,从一开始就集中在陆军上,而海军则是帮不上什么忙。
柳京根本就没有海军,所以日本人的海军只能在近海游弋,他们就算是再牛逼也不可能把船开到陆地上。当然这并不是说海军就一无是处,他们还可以用来从海上拦截货船,切断柳京的海上运输线;也可以使用军舰护航,保护陆军登陆柳京后方,开辟第二战场。
以上只是理论上而言,实际上,日本人的海军什么都做不了。
为柳京运输物资的船只,基本上都是英、美两国的船只,日本人不敢得罪,所以拦截也就无从谈起。
至于第二战场,想想还行,真要实施,那就呵呵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