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和人口就在那里,只要辽国的后方在这间隙也稳定,何愁不会有当日先帝在世之举,或率军攻入宋国开封!
但辽国之部落隐患,还有高丽党项,这等小国外患实在不容易拖着,并为之有机可乘!
何况,此二国联合,竟派遣刺客与我大辽内部的乱臣贼子,一道刺杀先帝,这仇必须报!”
萧排押的核心主张只有一个,辽国内忧外患,在此之间,当然要分清强弱,先挑弱的下手,强的留的后面。
只是,今日的大宋,已非昔日之大宋,那未来呢?
辽国朝堂之上,丝毫没有思考这么多。
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认为,宋军之所以能顺利进军南京道,一方面是辽国无准备,统帅督查不善所致。另一方面,则是辽帝突然驾崩,辽国祸患丛生,才给了宋国可乘之机。
“先帝乃圣明之主,真是可惜了!”
而在萧排押阐述完毕之后,大辽朝堂之上,霎时义愤填膺。刚才的中立派,到了此时,也表示,当先和宋国议和,接着抽出精力,讨伐西夏和高丽。
廷议后两日,转眼到了七月末,即将踏入八月之时,从折津府传来的另一道消息——宛平被破,成了压倒辽人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辽开泰九年八月初三,辽国中京做出决定,派出以北院枢密副使萧屈烈的使团,正是出使大宋,并由辽太后下达诏令,使前线的萧国舅代表之,与宋军将领商议停战之事。
消息传到已为宋军攻占的宛平首日,寇准没有理会,而是下令令两地再进行进攻。
直到第三日,从东京传来了三道诏令后,寇准才不得已停止了进攻。
当日,寇准站在宛平城墙,沉默了很长时间。
到了次日,这数月来,指挥着两军作战的统帅,才在宛城靠近折津府一侧见了面,并初步达成了停战共识,只待辽使入境,进行进一步的谈判。
战事是暂时的停了下来,作为前线主帅的寇准,对辽军甚是熟悉,所以各处的防守丝毫没有松懈。
八月初五,辽使还没进入大宋,从北方传来的另一个消息,让宋辽两国对西夏这个后起之秀忧心忡忡。
西夏党项人,率军五万伐辽北地,于八月初,又折返回来。趁着宋辽两虎相斗,辽地西京道守军空虚之时,竟率军攻到了西京道腹地,富民,也是辽国西南路招讨司治所所在,辽军寡不敌众,步步后退,只得退守大同府。
而此时,辽国大同府的驻军,只好严阵以待。
同样在八月初,经历了奇袭辽国中京后,李贤便受诏,从登州由陆路返回东京。杨文广则率兵卒,于登州修整后,北上支援。
当得知辽国议和的消息时,李贤已然骑马过了齐州。
“这场战事,看来该到结束的时候了。燕云之地,未能尽数收复,但大宋展现了可供收复的实力。辽国想要化干戈为玉帛,就必须还回来!
否则,就继续战下去,且看他能不能战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