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还有房间?”
宁忘书打量着四周,一楼大堂三三两两的客人,生意冷清。
“请问公子要上房,还是中房,还有下房。”
掌柜毕恭毕敬道。
“通风比较好的房间就行,一间。”
宁忘书看着二楼一锦衣青年正望着大堂,正好四目相碰了一下。
“公子,这边请,请上二楼。”
掌柜领着宁忘书走到楼梯口后,交给小二带上楼。
天字丙号房。
“客官,晚食是下楼去吃,还是在房间吃?”
小二抹干净桌子和凳子。
“端房间来。”
宁忘书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毕竟安全意识永远是第一位的。
“好嘞!有事您吩咐。”
小二把茶壶添满水,带上门。
一整个下午,宁忘书把自己关在房内。想到南州城水灾后的灾民、流民、天什教,仔细回忆着现代书上的知识和经验,穿越前可是做足了功课,很多书都背了下来,整理好思绪后,开始拟提纲,写策论。
古代每遇自然灾害,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维护政权长治久安,不能不对灾民加以赈济安抚。古代赈灾类型从灾因上分为水灾赈济,旱灾赈济,虫灾赈济,疫灾赈济;从赈源上分为朝赈,官赈,民赈;从施赈方式上分为急赈,蠲缓,平粜,工赈。古代赈灾措施的推出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动因,一在于传统重民思想这一理论基础,二在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尽管各种赈济方式均存在弊端,但对救民于垂危还是颇有成效的。
今天看来,古代赈灾值得珍视的经验主要是:1.必须把赈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赈灾必须治标与治本相结合;3.赈灾必须注重调动民间积极性;4.赈灾救助必须注重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宁忘书化繁为简,遴选出实用的一些对策:
一、以工代赈。官府多开通路桥基础建设,兴修水利。
二、发动募捐。以名诱之,可在功德碑上留名,刺激豪门商贾的求名之心。
三、防疫防病。群体分居,沸水可饮,包扎麻布煮开消毒,石灰地面消毒......
四、观测和预警机制。
五、灾后重建。
六、镇压邪教迷信。
......
林林总总地,一共总结了十大条附带一些细节。
别把古人想的多高尚。水灾来后,人心惶惶,明哲保身的,举家外逃的......
“砰砰砰!”
敲门声想起。
宁忘书用行李包袱压住《赈灾十策》。
“请问阁下何事?”
宁忘书打开门,正是刚才的锦衣青年。
“冒昧打扰兄台,此二楼就你我二人居住。看兄台像读书人,但却听不到房间有读书声,所以过来看看而已。”
锦衣青年正是最近很郁闷的大皇子。
这是串门的节奏!
难道读书一定要出声,就不能默读?就不能是看书?敲门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吧。
宁忘书心里转着想法。
“兄台,可否进去一聊?”
大皇子自己都迈进去一只脚了。
宁忘书想拒绝也是来不及了。
“兄台是哪里人,口音不像在南州人。”
大皇子盯着桌子上露出的纸角说了句。
“在下因水灾和家人失散,辗转到此。”
宁忘书扯淡了一句。
凭什么要告诉你,你是谁啊!你算老几。
是把天聊死的节奏!
宁忘书心里腹黑着。
“兄台不是读书人?”
大皇子连书影都看不到。
“在下只是在写信,但不得要领。”
宁忘书想了想,说道。
在思索着怎么把《赈灾十策》送到钦差手上。
“可有需要在下帮忙之处,南州境,在下还是有不少朋友的。”
大皇子微笑道,眼神清澈。
宁忘书看着大皇子,坚定地对视了一下,波澜不惊。
毕竟,谁得《赈灾十策》,最后都是造福百姓的功德。哪怕是《赈灾十策》到不了钦差手里,自己可以再投一份。如果经三皇子,还是绕回到南州由钦差执行。这只会空浪费时间。
“也罢,就麻烦阁下把此信送给钦差行辕里的厨师了。”
宁忘书的意思是,直接送钦差或管家手里,目标太大,送进钦差行辕,给谁都一样,只要见光,就一定会到姜镇南手上。
“噢!乐意效劳。”
大皇子没去多想。
宁忘书用纸折叠一个信封,用灯台上的蜡封好,“麻烦阁下了。
<strong>作者寄语: </strong>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并非看他能做什么,而是看他能承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