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操作数不胜数,就是让你内部争斗,只要不能把内部问题解决掉,他董卓就能稳如泰山。
那常威能怎么办,当然是响应号召了。
将近一年的努力,常威拥兵近三万。
骑兵就有一万,步兵连守备军在内有一万五。
水军五千,各类战争储备不可计数。
在接到官职的第一时间,常威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整个辽东,坐拥五郡之地。
北平,辽西,玄菟,乐浪,辽东。
接着就是消化战果,静看公孙瓒与刘虞相斗。
常威这一手来得太快,太猛,震惊天下。
完全让人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半个幽州就落在了他的手中。
能说他做得不对吗?名正言顺的事,谁又能挑出半点毛病。
事情到了现在,东汉的发展轨迹已经发生了偏移。
不过总体而言,汉朝还没到烽烟四起的程度。
汉朝岌岌可危之际,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那就是袁绍。
讨董贼缴文由他而发,天下响应。
原本这事常威是想自己来弄的。
但如果是他发檄文的话,估计没多少人会买账。
说到底就是他名望不够,这檄文可以是汉室宗亲去发,如刘虞,或者别人。
也可以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家来发。
其他人发大概率是没效果,或者效果达不到天下响应的程度。
名望是个好东西,可惜常威还没达到那个层次。
所以也就放弃这一想法,安心成为讨董中的一员诸侯。
不过响应是一回事,能不能去又是另一回事。
他待的地方是辽东,要是派兵前往必定要从幽州过,或者从边关绕路,换句话说就是要横穿幽州腹地。
带兵前往的那种,刘虞能放心让他过?
毕竟他快速拿下辽东的事迹还历历在目,谁也不敢保证他会不会再次把另一半幽州给拿下。
就凭渔阳郡驻守的大量兵马就可以看出来,刘虞对他忌惮到了何种程度。
幽州如此,其它地方也差不多。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君子协定。
凡讨董联军,在作战期间不得向外动兵,若有不从者,共击之。
在讲究忠义诚信的汉朝,这一协定只要应了,那就不得反毁,不然再想做什么事就别想了。
没有信誉的人,文臣武将也不会来投,就是强迫也不见得会有人加入。
原本这个檄文常威是不想应的,可又想去见见天下英杰。
如那虎牢关下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
吾有上将潘凤。
这都是经典,除此之外这还是一个绝佳的露脸机会,更是扬名的机会。
说白了就是去搏名望,让天下有志之士认识你,顺带秀肌肉。
至于讨董?有几分真心实意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