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舍人曰:难逃利字,利的二次分配,分利便为德。德的存在,利所需也,财物济人,道为积德,圣人赏赐,感恩戴德!过度美化,实是变相乞求,宣场人人有德,自己谋利罢了。有利可图便臣服,臣服则得众望,故此,德是利的产物,有甚高尚,大肆渲染为谋利也!掩人耳目之计谋。服务于利,美称也!不应作为圣人标准,若圣人以德自缚手脚。如鹰弃利爪,虎弃獠牙,是以,圣人应当以利当先,做事以利国利民为主,为国争利则国盛,为民争利则民强,,国盛则民利,民强则国昌,良性循环,经久不衰方为正道。
老子欲又曰,舍人止住曰:我已点破你德之虚伪,道之假象,何以沉迷其中,不可自拨,莫要再歌功颂德,误人子弟,迷惑世人,世人竞争搏利乃生存正道,何故遮遮掩掩,而酿更多唳气!虽你未得圣人重用,心有不甘,自认满腹经纶,但不该剑走偏锋,抱怨世态不公,曰圣人如何无道无德,你著道德经八十一篇,我已尽知,虽词藻华丽,然以抱怨世太炎凉为主,怨声唳气太重,其所喧之道尽是惚恍梦境,自淫之感,不可取亦不可为,学之则精神错乱,读之则心烦意乱,因你本身烦躁,精神失常故书中所述亦是前后矛盾,却并无所察,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之言则是唯利是从,稳中求胜之法,名哲保身之本,与你所宣无欲无求相差甚远,可知你本身便有见好就收心态,何来无欲之说。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你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你如何会若无所归,本身已道出你心慌意乱。虽你嘴硬,仍坚守此道,然心中焦虑早已将你出卖。
众人皆有馀,而你独若遗。你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别人有馀,而你无,是否心动,你有羡慕之心,只得自嘲,以排解心中烦躁不安,故此你的道也是不坚守的,以至精神惚恍。
俗人昭昭,你独昏昏;俗人察察,你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你独顽且鄙。
此为何也,何以自嘲如此,为何你的道经不起诱惑,思想左右摇摆,而变得昏昏闷闷。
你的灵魂早已将你出卖,而你不相信这是现实,于是又变得精神幌惚起来,为了不让人看出破绽,你便加了一句,我独异于人。虽然嘴硬,然你的精神世界已然崩溃。
你是个诚实的人,把心里变化已描述的相当细致,虽想挽救,但终究掩盖不了事实。
此时,你早已知道,道是错的,然而,你的不甘仍在作祟,推着你只得往前走,不能停下,因为一旦停下,你便失去方向,精神紊乱,唯一的自信,也会荡然无存!
于是便跟着感觉,继续往前走,虽然仍在坚持,但是精神状况已然紊乱,只是你还未有察觉,导致接下来的篇章已经重复,絮絮叨叨和不切实际的比喻来拼接,总想举例证明你的道是对的,然事得其反。导致漏洞百出和不着边际的拼凑。如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段的论述,明显没有必然的关联,只有偶合可能性,却被你生硬拼凑而来。
如
(二十四)论道三(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