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来随队带了不少布帛金银器,本来是想作为礼物或者打通各部落首领关节的,如今正好用来做本钱,大家也顺道扮做了回易商队。
所谓汗庭其实就是拔乞狸退浑王直辖部落所在地,也就是帐篷更多一些而已。
还有个区别于其他外围部落的就是这个退浑王的大帐设在了白兰城中,据说是因为白兰城城墙可以挡住高原朔风劲沙,帐篷内更暖和,也算是奇葩了。
汗庭终究是汗庭,相对小部落来说,警戒等级也会高一些,捉道探马会放出去更远。
刚刚靠近这片连绵数十里的帐篷群边界十里,就有一队退浑骑兵在一个退浑都督的带领下拦住了去路,张弓挺枪地包围上来。
一番盘查下来,那位退浑都督也看不出什么问题,再加上人数也才十几人,于是在说明来意并交纳几匹布帛之后,都督挥手分开包围圈让张承奉等继续前行了。
张承奉知道,自从鲜卑人从辽东一路迁徙到青海并建立吐谷浑国开始,历来重视商贸,在未被吐蕃灭国之前,统治者甚至下令开辟道路,建筑桥梁来促进商贸。
唐代陆上丝绸之路有三:其一是走漠北草原的草原道,其二是走河西走廊的河西道,其三就是走青海的吐谷浑道,又叫青海道。
虽然吐谷浑部族如今已经没落,和吐蕃部族一样分崩离析,各自为政,但是重商的历史底蕴还在,对商队一般也相对宽容一些。
白兰牧场地处青海中部,乃中西陆路交通要冲,部落中都已熟悉来往商队的教义套路,于是很多人都围过来,在一番讨价还价之下,最后达成了交易价格就是一匹绢、五匹布或者一件银壶,银碗,铁锅等就可以换一匹马。
可能是由于商队人数太少,也运不了多少珍惜货品过来,所以,汉庭那边没有派人来请,交易的自然都是些普通牧民。
但就算如此,不大会儿功夫,张承奉手中的货物就被交换掉一半,手下的牙兵扮做的商队伙计早已忙着收拢牧民交易来的马匹。统计下来,张承奉光马匹就买了七十多匹。
张承奉不由苦笑,看来这十几人要赶着百多匹马一路回沙州了。
当然,这只是幸福的烦闷,张承奉倒是不在意这几十匹马,沙州虽然不如海西养马条件好,但凑一凑的话至少也有两三千匹马,他在意的是海西的养马地和养马人。
张承奉和众人也没有再继续深入,就动手在部落边沿,离王庭中心差不多有十里地的一处空旷之处,支起帐篷,准备暂住几日,将剩下的布帛银器都买了马羊,再四处走走看看。
吐谷浑人和任何胡族一样,过不下去了就杀人劫掠,看起来凶狠残忍,只懂破坏不懂建设。
但是对待商队和客人却也是如普通人一样热情和好客的。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容饶,明太祖朱元璋的半句诗来形容他们倒也说得过去。
暂住的几日里,通过和牧民闲聊,以及和一些收税监使,百夫长等底层官吏的交谈中也逐步了解到了很多这个部落的细节。
白兰城是吐谷浑国极盛之时的西都,那时吐谷浑人亦农亦牧,国力十分强大。
吐谷浑可汗以下,设丞相、王、公、仆射、尚书、侍郎、郎中、别驾等官。可汗直接统辖青海湖地区;其余各地由可汗分封的子弟或其它诸族首领管理。
如今这个拔乞狸部占了此处,却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屋,以肉酪为粮,可以说是已经开了历史倒车,算得上是严重退化了。
如此宝地,拔乞狸部却经营不善,汗庭直领部落人口只有三四万,控弦之士仅仅万人。
当然了,就这么点人口,差不多也算是羌中海西之地最大的一个部落了。
不过跟东边几百里之外的青海湖湟水流域的吐蕃部落相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那里才是青海最富庶的地方,土地肥沃,草原辽阔,可耕可牧,滋养着数十万的吐蕃以及温末等各族民众,轻轻松松地拿出控弦之士十万之众也不是说着玩的。
那里可不是归义军短期内可以招惹的,这一点自知之明张承奉还是有的。
不过以后这白兰城却是必须要拿下的,而且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翻建起来,作为控扼海西的一个重镇。
虽然有控弦之士近万,但是张承奉对拔乞狸部的评价并不高,不是因为归义军数次战而胜之,心理上有优势,而是这些日子中自己的亲眼观察。
首先就是不思振作,从祖父那一代开始到现在都已经四十多年了,拔乞狸部就没什么大的发展,还是只有这几万部众。
其次就是上层腐朽,纯粹以暴力鱼肉远近大小部落,难以收服人心,关键时刻谁会为其效死力,悉歹部落的悉歹东赞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张承奉最后的结论就是:给自己三千精锐骑兵可轻易灭之。
只是,张承奉有些为难的是,兼并拔乞狸和其他羌中海西部落之后该如何守住并给归义军提供优秀的战马和骑兵呢?
第25章 拔乞狸部(四)(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