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的话顿时引来下边一阵哄堂大笑,都在嘲笑棒子国的这位记者不要脸的精神,羞得这位记者只得坐下,双手捂脸,没脸见人了,没办法,王洛说的有理有据,还都是他们自己人承认的。
尤其是他们的历史记载,基本上还都是用我们的华夏汉字记载的,别看后世他们一直强调废除汉字,但离开了汉字他们还真不行。
他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并非历史上一直使用的传统文字,棒子国现在的文字于15世纪出现,当时世宗大王遣人完成《训民正音》,创制了这种新的文字。
此后平民开始使用新文字,而贵族们则依然使用传统文字,很多贵族甚至埋怨世宗大王,这是一种以夷变夏,甘于落后的错误行为。
其实世宗大王自己也没有把这种新文字当成正统文字,而是将其称为谚文当新文字创制之后,世宗大王也和其他贵族一样,照常使用传统文字,包括各种公文,记载历史,也依然使用传统文字,而世宗大王之所以创制新文字,只是感叹文盲率太高,不得已为之。
这种新文字是一种表音文字,和汉语拼音、拉丁文、片假名类似,具有简单和精确的特点,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能在几小时之内学会。
因此新文字创制之后,大大降低了平民的文盲率,这是新文字取得的积极效果。
不过在很长的历史上,传统文字也没有消失,直到二战之后,棒子国开始着手废除传统文字,并成立了传统文字废止部门,大肆抹除他们境内传统文字的印记,包括很多历史古迹上的传统文字也被完全抹除。
就比如景福宫的正门光化门,始建于洪武二十八年,起初光化门三个字为传统文字所写,意为光照四方,教化四方。
但废除传统文字之后,匾额换成了老朴所写的谚文匾额,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废除传统文字的决心有多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己却发现,他们离不开传统文字。
这是因为,世宗大王创制的文字是一种表音文字,很容易表意不准,有时候必须用传统文字标注,所以很多的法律条文,名字,依然要使用传统文字标注。
慢慢的,部分人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开始呼吁恢复传统文字,比如国语学者南广v,一直呼吁恢复传统文字。
在部分学者的呼吁下,到了后世2010年,光化门重建之后,也恢复了传统文字所写的光化门匾额。
所以说他们并不能完全离开传统文字,包括很多他们的国家元首,
也都会写传统文字,但却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传统文字,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棒子国的传统文字名叫汉字,并非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字,只是因为历史上受咱们华夏文化影响很深,一直使用汉字,包括世宗大王创制的新文字,也是在汉字形体的基础上创制。
当时世宗大王为了创制新文字,几十次派遣学者到明朝进行关于音律方面的研究,最终在正统十一年,颁布了训民正音,他称呼这种新文字为“谚文”,意思是非正式文字,和日语的“假名”意义近似,日本称汉字为“真名”。
后来为了树立自己的国家观念,棒子国才宣布废除了汉字,所以在离不开传统文字的情况下,只是改变了以往的偏激态度,开始允许小规模的传统文字的教育,但不会完全的恢复,否则他们的国家情感受不了,也就是过不了心理那道坎。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棒子国小国寡民,心胸狭隘的感觉来,什么都想出头,什么都想争一争,但自己国家太小,又在华夏这个古老国家的身边,争又争不过,只好破罐子破摔,不要脸起来,尤其是在80年代,这时候作为亚洲四小龙,感觉自己经济发达了,腰杆子挺起来了,就想着隔壁的华夏发展不行,我比他富有,是不是可以争一下老大的地位呢,就是个典型的暴发户心态而已。
你要说让他离开了咱们啊,他们还真离不开,尤其是后世咱们经济全面开放后,他们的经济发展很大部分还是依赖咱们的市场,就连他们经常吃的大白菜都离不开,别看人家李子柒那个小姑娘在网上拍了个制作酸菜的视频,他们就上蹿下跳的,但没有咱们的大白菜,嘿,他们喝西北风去吧,贵不死他们。
很怪的一个国家,比小日子还怪。
王洛在有理有据的怼了两个冒头的后,记者发布会终于平静下来了,知道王洛嘴皮子非常厉害,就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一般都是在汉服推广的商业问题,王洛都一一做了解答,最后王洛当着记者们的宣布了一条消息。
“汉唐文化以后还会向全世界推出不同的关于华夏文化的产品,包括传统音乐,民族服饰,首饰,手工产品等,我们会一直秉承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原则,来满足全世界爱好华夏文化的人的需求,最后,我给大家隆重的介绍一下我的妻子冉秋叶,以后她将代替我成为汉唐文化的掌舵人,我毕竟是一个工程师,做这些已经算不务正业了,还是交给更适合的人来管理吧,我们已经跟这位邵先生达成了合作协议,不日,第一家汉唐文化专卖店就会在港岛最繁华的铜锣湾步行街开业,到时候欢迎大家去选购自己心仪的产品,再次感谢大家的到来,我们有缘再见。”
说完站了起来,给大家做了个抱拳礼,跟冉秋叶和六叔就离开了。
晚上,刚回到别墅,电话就响了起来。
王洛拿起电话一接通,就传来了老人家那带着浓重川音的普通话。
“王小子,恭喜你了,这次做的很好,不但弘扬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还帮助国内拉来不少投资,最近港岛的商界人士纷纷打过电话过来咨询咱们相关的投资政策呢。”
第一百一十七到达巴黎引起的讨论(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