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原因,自然是给皇帝陛下讲经给力,合他的胃口。
对此百官也没什么异议,皇帝陛下难得能碰着这么一个看对眼儿的,他愿意升就升吧。
虽然刚做官两个月就升一品着实有点不可思议,但纵观历代状元的升迁之路,就会发现和这些变态比,诸葛亮这种根本算不上什么……
诸葛亮进来后先是行了一礼,随后就被皇帝陛下叫到了地图边。
未虑胜,先虑败。
这也不能怪李乾悲观,只因为若是胜了,那朝廷还真没太大的压力了。若是激进一点就继续前压,不断压缩金人骑兵的活动范围。
若是稳健一些,那就在原地固守待援,等待陇西府兵、东西边军,甚至是南边的更多禁军过来支援。
只要胜了,就能争取到时机,就不用着急。
反倒是败了这场战争,那大乾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就做出反应,遏制金兵的攻势,反应的时间越快,朝廷遭受的损失可能也就越小。
而吃败仗的可能性比打胜仗的可能性还要大一些。
别看以前之前和诸葛亮定下了比较完备的计划,对金兵的各种情况做了充分的分析。
但再完好的计划也需要有人来执行,看看这次计划的执行人都是些什么卧龙凤雏就知道了。
被金兵一路通关、狂追数千里的吴三桂,到了冀州,屁事都没干就开始跑路的秦桧,以及刚从越国回来,就领兵越过这个名为檀渊这个地方,北上驰援的赵匡义……
这些人怎么看也不像是靠谱的样子,何况是三个人聚到一块,可能会产生一加一加一大于三十的效果,让李乾对这次的会战有些莫名的悲观。
诸葛亮似乎也察觉到了皇帝陛下的心态,让他分析完万一战败朝廷需要做什么之后,又开口劝解道:
李乾轻轻叹了口,看着诸葛亮欲言又止。
他是不知道那三个人都是什么级别的选手,要是真知道了,他估计也得血压高。
让这三人上去应对这种关键之战,那是真给朝廷上强度啊!
但眼下时势所趋,恰巧让他们凑到了一块,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李乾之前甚至还有过想把诸葛亮派过去领兵的想法,不过他也只是想了想就打消了。
他自己知道诸葛亮的本事很大,善于治军,用兵出神入化。但在朝中大臣们看来,诸葛亮只是一个刚刚进入官场两个月的小翰林,是纯纯的文官、书生。
就算之前读过几本兵书,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李乾如果真让他过去,那就是昏君为了提拔自己的宠臣,毫无下限,两个人的名声都会臭了。
如果朝中的大人知道土木堡之变这么回事儿,那李乾就是朱祁镇,诸葛亮大概就等于太监王振……
只会比这更严重,而不会更轻。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诸葛亮到了冀州恐怕也没有任何话语权,不说那里几乎每个官员身份都比他高,资历都比他老,单凭秦桧这个擅长窝里斗的右相就能以官职死死地压住他。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李乾现在也只能暂时干等着了,只求他们能给点力,就算输了也不要输的太惨……
诸葛亮为了增强皇帝陛下的信心,继续帮他分析道:
李乾虽还是有些悲观,但此时也轻轻点了点头:
朝廷的诏令下发过去之前,秦桧领着的兵马就有往内黄县逃窜的迹象,而他呈上来的军报中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李乾在秦桧写的军报上还是发现了猫腻,他说的是
如果这阴谋真是秦桧本人察觉出来的,他绝不会加上这个字。
在揽功劳这方面,右相大人可是很有原则的,是他的就是他的,不可能分润给别人。而不是他的也要尽量说成是他的,减少别人在其中的存在感。
李乾结合秦桧和吴三桂之前见过一面的情况,察觉出来这大概是吴三桂想到的,见面的时候告诉了秦桧,到了秦桧的写的军报上,吴三桂这个首倡人就被化了……
而能看透金兵的阴谋,也说明吴三桂不是个草包,而是多少有点真材实料。
李乾的话说到一半又轻轻叹了口气,但诸葛亮却已经领会到了他的意思。
皇帝陛下分明就是对秦相和左威卫没信心啊!
矮子里边拔出来的高个吴三桂还使不上力,如果这次无法顺利接应他,那之后的防守就是一句空话。
诸葛亮不知道皇帝陛下为何对秦相和左威卫这么没信心,而且这时候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李乾抬起头,振作起来,强笑道:
刚才说的时候他几乎都在走神,自然是什么也没听进去。
诸葛亮自无不可,将心中的一些想法与皇帝陛下娓娓道来……
于此同时,皇帝陛下正在担心的冀州,内黄县。
烈日炎炎,卫河流水滔滔向东,奔流汹涌。
即便是在如此炎热的六月天里,一堆堆穿盔戴甲的左威卫依旧挺立在内黄县城的城头,城下,军阵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
城墙上,原本在内黄县说一不二的父母官已经变成了点头哈腰的哈巴狗,面上带着十二分的讨好之意,不断在一身红色官袍的秦桧周围晃来晃去。
敢说这话的自然不是内黄县令,而是站在一旁,眼底带着几分讥讽的挑事小能手,赵匡义。
听到他的话,秦桧也从卫河对面的远道上收回目光,皱眉望了他一眼。
战事还未开打,自然不是内讧的时候,秦桧只是停顿了片刻,就道:
他话音刚落下,卫河北方的远处就出现了一线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