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李承乾 > 第十六章:卒

第十六章:卒(1/2)

    杜如晦,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人,祖上都是周朝高官。隋朝取代周朝后,杜如晦的祖父杜果在隋为工部尚书、义兴公,父亲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杜如晦投靠李唐,成为李世民帐下重要的参谋,与房玄龄一起,参与谋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功居首位。李二陛下登基以后,杜如晦受封蔡国公,以兵部尚书之身行宰相事,选拔人才,制定法度,为大唐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世人称为贤相。

    时人对于杜如晦多有赞颂,因“房谋杜断”和杜如晦齐名的房玄龄曾经说过:“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就连李二陛下说起他来都是赞不绝口:“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蔡国公杜如晦,识量清举,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庙堂。”

    不仅如此,杜如晦的才具品识一直到近代都为人津津乐道,一代奇人曾国藩就曾经说过:“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在原来的历史上,杜如晦在贞观四年就病逝了,李二陛下特地因此废朝三日,追封杜如晦为司空,莱国公,谥“成公”,贞观十七年画像凌烟阁。这一世因为李承乾的出现,把孙思邈留在了长安。有了这位大唐第一名医时时看护,这些开国功臣的身体都比历史上好了不少。可是人力有穷时,杜如晦终于还是没跨过这个坎儿。

    前两个月的时候,杜如晦因为身体不适,向李二陛下申请辞官。李二陛下虽然同意他致仕,却吩咐户部依然按照以前的官职给发放俸禄,并且多次派遣太医院的太医给他诊治,希望有一天他能再次回到朝堂上。

    本来前两天的时候杜如晦的气色已经好了不少,眼看着就要痊愈,谁知道今天下午病情突然恶化,就这么撒手人寰了。

    李承乾一行人紧赶慢赶的回到城里,到了蔡国公府的时候李二陛下已经到了,正一脸悲戚的待在院子里踱步,房玄龄等人围在他的身边安慰他。

    看到李二陛下,众人连忙行礼。

    “儿臣参见父皇。”

    “臣等参见陛下。”

    李二陛下摆了摆手:“行了,无须多礼。杜荷,你赶快去换身衣服。你们几个都去给杜卿上柱香。”

    “儿臣遵旨。”

    “臣等遵旨。”

    事出突然,杜如晦的灵堂都还没搭设好。灵床上摆放着一具棺材,杜如晦神色安详的躺在里面。杜如晦的长子杜构跪在杜如晦的灵位前,一脸哀容的和前来吊唁的众人打着招呼。

    (不得不说,乱七八糟的小说看多了也是害人,也不知道在哪本小说里看来的,我居然一直以为杜如晦的长子叫杜尚,今天查杜如晦的资料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叫杜构。前面出现错误的地方都已经改过来了,对不起各位读者大大,小弟以后绝不再犯这种错误。)

    看到棺材里杜如晦的容貌,李承乾也说不清楚自己心里到底是什么感觉。还在秦王府的时候杜如晦也曾经做过李承乾的老师,和孔颖达那些老夫子不一样,杜如晦从来不会拿着一本书让李承乾死记硬背,更多的时候,他会给李承乾讲一些历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教李承乾一些治国的手段。

    自从李二陛下登基以后,李承乾和杜如晦的来往就少了。玄武门之变中,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功劳最大,俨然已经是百官之首了。这个时候如果和东宫走的太近,不管是对于李承乾还是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表面上和杜如晦的来往少了,不过李承乾有什么重要的计划想要执行的时候,总是会提前透露给杜荷知道,让杜荷回去问问杜如晦的意见。可以说李承乾走到今天,杜如晦在其中也出了不少的力。

    杨林从杜府下人手里接过几只香,就者桌案上的烛火点了,正准备往香炉里面插,就听到李承乾说道:“孤自己来吧。”

    对于太子殿下和杜大人之间的事,一直服侍李承乾的杨林多少知道一点。不过按照规矩来说,李承乾这个太子是不能直接给身为臣子的杜如晦上香的。听到李承乾的吩咐,杨林回过头,问了一句:“殿下?”

    李承乾当然知道他的意思,摇了摇头,说道:“没事,杜大人做过孤的老师,学生给老师上柱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既然李承乾这么说了,杨林也不好反对,将手中的香递给了李承乾。
第十六章:卒(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