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人的命运轨道 > 第六章 人生轨道的基座

第六章 人生轨道的基座(1/2)

    第六章

    人生轨道的基座

    身 体

    每一个个体的身体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起源,是每个个体的人生轨道的起点、基座。

    而且身体是每个个体的“生命体”和“精神体”的本源,是获得能量的本钱。

    身体与肉体的根本区别在于,身体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是职能正在承担者,是操守义务的正在履行者。在职能和操守义务停止的条件下,身体就转化为肉体了。

    而身体是人职能和操守的运动,人要想有一个好身体就在于职能和操守的平衡运动:

    (1)环境的平衡

    人所处外界的温度、湿度、空气和水的质量,都必须适合人体需要,如果超出了人体自身的调节缓冲能力,就会生病或死亡,人与环境必须保持平衡。

    (2)营养的平衡

    人离开营养物质便不能生存,但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又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更不能偏食,很多肥胖者、糖尿病人就是因吃得太好。人不能贪吃、贪喝、贪睡,人始终都必须保持营养的平衡。

    (3)心理的平衡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长期处于不良状态,就会导致体内气血失调、阴阳失衡、造成正气虚弱免疫力下降,疾病就容易侵袭人体。很多长寿老人的秘诀并不是靠运动、靠药物,靠的就是一个平常、平静、平衡的心理。

    (4)动静的平衡

    生活要有规律和节制,必须动静相间,劳逸结合。人必须运动,但运动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年龄、身心状况,做适量的运动,过度的运动不是锻练身体,而是催残身体。

    所以“生命在于平衡”才是对人身体健康的最佳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过一个众多医学研究成果,影响健康的四大基本因素:

    一是父母遗传占15%;二是环境因素占17%(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三是医疗条件,占8%;四是个人的生活习惯,占60%。

    这里父母遗传及环境因素属个人不可控因素,而医疗条件及个人生活习惯属可控因素,两者相加达68%。而在这68%中,个人生活方式相当于可控因素的88%,就是说:个人寿命将近九成取决于个人生活习惯。(参阅雷铎《生命使用说明书》2008年第1版第14页。)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有的人寿命比较长,有的人确短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储存健康而长寿,放纵不良陋习就是透支生命而短命。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生命长度不在于财富与用药,而多在于良好的生活习惯。

    然而:

    电灯的出现,使人作息不分;

    钟表的出现,使人成了时间的奴隶;

    汽车的出现,使人失去了脚步运动的机会;

    电脑的出现,使人写字能力正在退化。

    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需要与天地自然和谐,也需要与人类社会和谐,还需要与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和谐,这样才能更健康、活得更长久。

    感觉和知觉

    当个体存在于母亲**时,不会有“我”的感觉意识,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与外界是没有联系的,但又是那么的自然、真实地存在。

    然而,当离开母体的瞬间,个体立刻就有了“存在”的意识,感受系统与世界对接,开始了个体认同感觉到的世界。

    人的感受系统就是每个人生活的源头,是每个人走向未来生活的起点。每个人一生的好坏是从这里天始的,而每个个体的感受性是有差异的。

    每个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剌激的感觉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对同一剌激的感受性会不同,同一个人对不同剌激的感受性也会不同。

    因为,感受性之间的差异既取决于先天遗传感觉生理结构,又受到后天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影响。而且感觉系统因剌激输入的持续作用,也会使感受性发生变化。使每个个体感觉适应的结果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降低。

    现心理学认为感觉只是告诉我们,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我们所感到某种活动状态的信息。

    而对综合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就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都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知觉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知觉来源于感觉,知觉是感觉的提升,感觉信息越丰富、精确,知觉就越完善、正确。

    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过程,知觉纯粹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感觉受感觉器官生理特性及外界剌激物物理属性的影响,而知觉则受到人的认知、经验和情感的影响。

    并且知觉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不知道或不确定它是什么东西。

    分辨是把事物在已有的认知中进行对比、区别和分解。

    确认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确定的信息,对知觉对象给予确定,给它一个名称或标示符号,并将它归入一定的范畴属性之中。

    由于知觉组织加工原则有具相似、接近、闭合、连续和求简原则。而对外来剌激有选择地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叫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进行进一步加工的剌激,为知觉对象,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他剌激为知觉背景。

    在知觉过程中,每个个体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所以,对同一信息的知觉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

    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不随知觉条件变化而变化,仍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组织加工过程,叫知觉的恒定。

    而人有了空间知觉,人类才能认识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的确定,才能正常生存和生活下去。

    知觉空间的过程是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思维的整合过程。

    而时间知觉是因为时间的存在方式不能让人直接把握,而是通过物体世界的很多运动变化,使人产生对事件发生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自然界的一切永远处于运动变化过程中,看得见的物体的各种运动特性作用于人脑被人所认识,就形成了运动知觉。

    知觉习惯则是人都有一种持续性、稳定性、适用性,人总是习惯于依据以往的经验、体验等方式生活,因此,知觉习惯对知觉的进一步扩展、提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不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特征的知觉反应,叫错觉。

    知觉定势则是人们对某剌激预先准备好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的知觉或反应,与人的情感、愿望、认知等有密切关联。

    可以说,感觉和知觉是每个个体轨道基础的基础。

    醒 悟

    因为非意识是个体对某些生理、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觉知的意识状态,即个体没有感觉到自己内在身心状态或外在环境中变化的情况。

    而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以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为基础。

    意识的核心是言语与思维。

    而有一些信息需要的注意水平很低,人们在不注意或稍微注意的情形下,不知不觉地进行某种活动,这种状态就是下意识。下意识状态突出表现在那些经过训练达到自动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

    潜意识则是蕴涵在意识层面之下的观念、欲望、动机、想法、记忆等,是一种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状态。

    潜意识中的欲望由于可能与社会规范或伦理道德有冲突,而被排除在意识层之外,但它们往往和强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以各种变形、象征的方式在意识中出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

    每个人想要从所有感觉到和知觉到的信息中,确定自己该怎么做、怎么生活、做一个怎样的人,并且去了解理顺出一个自己能够理解、参与其中的社会,然后再去认知、解释这个社会所有现象,靠的是真实的自我醒悟。

    醒悟是一种结果,是在感知觉、意识的基础上,是在情感能量爆发的瞬间,伴随着情感及感知觉意识的一种一直渴望觉察又一直没有结论的意外收获。

    如果将“佛”的梵文译成中文,就是“醒悟”(本节参阅许宜铭《拥舞生命》第45页,第54页)。

    也可以说,当一个人对某一事醒悟之时就是佛降临之时。“醒悟”越多,人的聪明才智越多,“醒悟”可以让每个人走向生命里最高的智慧之中。

    但“醒悟”的前题是有觉察,觉察是有选择的,当你觉得有做某一件事情的必要时,你会想尽很多办法,你会收集有关的很多信息,然后从这些信息中选出有联系的,能帮助或证明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经常会有如此选择的觉察,当我们自我感觉是个温和的人时,就可能避开自己的浮躁对他人轻言细语。

    当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时,就可能会避开自私、贪欲对他人充满怜悯、同情和帮助。

    “醒悟”需要感知觉,更需要一种执着专注,无论在散步、闲逛、无论在干什么,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随时与自己的内心联系在一起的思索,也就是更需要一种无间的觉察。

    而觉察需要持久和无间性,更需要全方位的、立体的深度和广度,觉察是一个不能用时间衡量的过程,是无法速成的,惟有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的坚持努力,再坚持、再努力,直到“醒悟”的产生。

    并且觉察之后的“醒悟”,奖励人们又可选择更多不同的觉察,使人渐渐摆脱不利环境的控制;或者说,我们将渐渐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没有思考觉察的人,生命就像一台机器,机器里面的程式,就是他从小到大所累积经验的潜意识。

    他完全被过去的认知经验控制着,当碰到某一个了解这个程式的人或所谓的“专家”,只需“专家”的需要,就可以诱导他忧愁、悲伤、愤怒,可以引导他喜悦、兴奋。

    人世间有太多不愿思考觉察的人,他们的生命就像这台机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完全操纵在某专家的手上、某领导的手上、某信任者的手上、他人的手上。

    因此,我们需从思考觉察开始,深入自己的潜意识中,带着思考、带着觉察来做选择,才能真正感觉到“我”的存在。

    当今社会很多人,总觉得生命里有许多无奈,不得不如此。

    但是,当你一旦走上思考觉察之路,就会发现自己的生命里有很多可能的选择,将会为你带来更多的自由与尊严。

    一个自我思考觉察醒悟的人,清楚的知道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行为结果都是经过自我意识的选择,那怕是错误的、痛苦的,也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将责任推给环境和他人。

    而且,会为自己所造成的每一个结果负起责任而埋单,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认识方法

    动物和人的感受系统有着明显的强弱出别,如人的身体没有大象大,力气没有蚂蚁大,人与人之间之间的感受系统也有着不可否定的差异。

    但一旦感受系统定性形成后他就是一个衡量(某个阶段),他保证了每个物种的不同,同类差异的不同。

    人类能一代代传承下来,无论人类创造了多少信息文化、科学技术,始终没有改变人的本质就是感受系统还没有改变的原因。

    由于人类认识的基点是感觉器,而人的感觉器官则先天不足,它常常提供一些假象,并影响我们的认识结果。

    并且,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很有可能不完全是世界的本身,而是我们了解事实的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相信的客观事实,其实并不都是真实的,它只是认识方法能够告诉我们的事实,假如这个方法有误,或者不全面,那么结论必然不会全部都真实。

    事实是数字和符号都是人为自定的,人类早期,所有民族的计算、标识方法都不同,是后来人们为了更好的交流、更好的生存才慢慢有了统一。

    这就如同人类发明了时间、空间概念一样,为了记住生活的变化,生活运动的轨道,才人为地创出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所以说逻辑的方法主观性很强,而且逻辑的本身就是主观的,人类就是用逻辑为中介,来认识、理解人的世界。

    把好多的规定强加于客观事物之上,事实上规定都是人定的(包括法律)。因此,纯粹建立在逻辑上的方法,使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相近的、片面的、暂时的或完全是一种假像。

    量子力学发明人之一海森堡曾有一句名言:“我们所观察到的,并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因我们提问方法所揭示的自然”。

    是唯物主义!

    是唯心主义!

第六章 人生轨道的基座(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