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把芦苇叶子摘下来,顺着正面理好,用细线拢好,放在锅里的用开水烫一下,苇叶变得干净,变得柔韧。她把煮好的芦苇叶子展平,放在冷水里。
糯米经过浸泡,饱吸水分,煮出的粽子才绵甜爽口,不干巴巴的。
扎粽子的蒲叶是去年收割晒干的,这会儿也泡在水里,青白干脆的蒲叶过了水,变得柔软而结实。
奶奶先把苇叶卷成具口状,一边往里面舔米,一边在具口边上参进苇叶,参了几片,差不多手掌大小,她把多出的苇叶压在具口上,用蒲叶绕几下,扎好,多余的苇叶用剪子剪掉。
有时为了方便省事就包一把抓棕子,不参叶子,有空时包四角粽子,大都包三角粽子。
奶奶的糯米里兑着小豆、槐花干,大枣、一小块肥肉……她把不同馅的粽子扎成不同的扣子,谁喜欢吃什么馅,就挑什么扣子的,这与芦苇完美结合的美食,只有端午才有,因为苇叶很多,而糯米确实那么艰难。
趁着中午火热的阳光,秋水、华子和二冬瓜端着脸盆子下东南塘里摸螺螺和蚬子。螺螺这时都爬在柴根上,他们两手在柴根上一撸,一把螺螺就捧在手里,“哐当”一声扔在盆里,不一会,就是哗啦哗啦盆要满的声音。
二冬瓜抓得慢,秋水和华子两人又摸几捧把他盆盛满,这时,几人嘴上的汗毛沾着淡淡青苔,嘴唇冻得乌紫,就这样也不忘互相用手掌击水嬉戏一番。
借着偏西的日头,秋水三人穿上破小褂,套上满是泥巴的裤子,顶着满盆螺螺各自回家去。
这会的螺螺有籽,但不太成形,没分粒子,有点硬,不咯牙,还可以吃,再过几天螺螺里面的小螺螺籽长成了,就不太好吃了,在嘴里一嚼像兑了许多小沙子,很不舒服。
螺螺放在锅里煮开,用针一个个挑出肉来,放在盘子里,还要把不小心沾上的螺螺盖子捡掉,在清水里略略过一下,在后园里割一把韭菜,螺螺炒韭菜,配上红红的干椒,螺螺肉的鲜,韭菜的嫩,干椒的辣交织一起,开胃开心。
奶奶总在这时还要锦上添花,把秋水昨天刚采的野小蒜、野小葱理好剁碎,拌上点香油,把玉米面和好糊子,把锅用细草文火烧热,擦点油,用勺子舀一勺玉米湖子放在锅里,用高粱把子均匀压着,随后把作料撒在上面,再压,盖上锅盖,用余火煨着,不大一会里脆外黄的玉米锅巴就出锅了,掰一小块放在嘴里,嘎巴嘎巴,酥脆清香,锅巴轻轻触动着被螺螺肉鲜味辣着的味蕾,扑鼻的野葱、野蒜香气,就着大麦稀饭,不知不觉小肚皮就圆起来。
螺螺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放在大木盆里养着,不停换水,直到螺螺里面没有了杂质,把螺螺的屁股剪掉,放在盘子里,热锅里放上猪油,干椒和盐一炸,放进剪好的螺螺,煸炒一番,加水烧开,盛在盘子里。大人用针挑,小孩用大扫帚上的小竹枝,刀一削,在水里一摆,就可以挑螺螺吃了。实在想吃汁的,把螺螺盖子挑掉,把螺螺堵在嘴上一吸,螺螺的肉和辣辣的汁水就顺气溜到嘴里,大人小孩都爱吸,好吃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