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给我涨停 > 第9章 颠倒乾坤的“教父”

第9章 颠倒乾坤的“教父”(1/2)

    熟悉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90年代早期的万国证券和管金生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1988年创立后的短短六七年时间,万国便成长为当时最大的证券公司。鼎盛时,其一度掌控70%的A股和几乎所有的B股。

    然而,崛起得快,垮得更快。在一场证券历史上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中,万国只用了7分47秒就将昔日的辉煌统统葬送在孤注一掷中。缔造这一神话,同时又亲手将其埋葬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管金生。管金生1947年出生在江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刚出生,算命先生就说他命硬,克亲人,父母于是将他送去寄养,直到三年后才领回家。尽管家境贫寒,但管母是个很要强的人。在管金生很小时,母亲就一狠心,将他关在房间里,逼他描红写字,还教他做加减法。管金生后来说,母亲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而他的血管里也流淌着母亲不服输的精神。因为不服输,管金生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争第一。在班上,他几乎每次都得第一,偶尔得个第二,就会耿耿于怀。中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上海外国语学院。一个农村穷小子,靠自己的努力挤进上海滩,这听上去很励志。但在那里,听不懂上海话的管金生受尽同学们的嘲笑,他很不服气,苦练三个月,终于过了这一关。

    管金生的大学生涯很快就因为“文XX革”而终止,他不得不到政府机关当了九年翻译,直到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才再次考回母校,攻读法国文学硕士。管金生打着如意算盘,希望毕业后留校当教授,那是他最初的梦想,因为当教授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但人算不如天算,毕业时国家规定研究生不能留校任教。

    这个规定粉碎了一个青年的梦想,却孕育了中国证券市场上一个大佬级的人物。失去方向的管金生,只好重新择业进入上国投。在那里,他接触到日本野村证券等国际巨头,还在公司的安排下,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进修,拿下法学和商业双硕士学位。

    这样的学历在当时的上海金融界屈指可数,以致后来他还想去剑桥读博士时,被领导拒绝了,理由是:你走了,上海金融界就没有双硕士,拿了博士,谁还能领导你?

    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人最大的特点是不服输,读研究生不服输,在国外拿学位不服输,办万国证券不服输。”

    从比利时留学归国后,管金生一度过上清闲的日子,每天朝九晚五,除了看报纸,就是翻译资料。那个时候,他每天下班都要经过苏州河上的几座桥,时间一长,他发现桥下有很多人在交换国库券。此情此景,让他联想到两百年前,几个交易商在华尔街一颗梧桐树下做交易,最终诞生了纽交所的历史。他突然灵光闪现,想到将这种地下交易变成一种市场机制。不过,这种想法在当时还比较超前,没有实现的可能。这让管金生郁郁不得志。

    直到后来邓X小X平的一次上海之行,才改变了他的命运。80年代中后期,深圳作为改革先锋,已经领跑很多年,而上海作为昔日的远东金融中心,却一直裹足不前。作为总设计师的邓X小X平,希望为上海找到一条出路。于是,他亲自来到上海,征集八方贤士的意见,期间对“将上海建成东方华尔街”的构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邓X小X平的视察,让管金生激动不已。他连夜提笔奋书,写下一份“万言书”,建议国家建立证券市场,并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管金生的建议很快被国家采纳。1988年,上国投等10家股东共同出资3500万元,成立万国证券,管金生出任总经理。同时成立的还有申银证券和海通证券,分别归属中国人民银行(后划给工行)和交通银行。上任后,管金生做了两件事:第一,坚持实行股份制;第二,坚持与银行脱钩。这种体制安排,让万国证券相比其他两家,拥有更灵活的决策和行动机制。

    在管金生的领导下,万国的实力急剧蹿升,一跃成为国内证券行业老大。尤其是1990年沪深股市诞生后,万国在二级市场上一度掌控70%的A股和几乎所有的B股。

    承销方面,万国同样雄霸近六成的市场。最忙时,管金生每天要出席四个发行仪式,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出面调剂,将业务协调给其他券商。

    万国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新加坡、伦敦开设分公司,与美林、高盛等国际巨头展开合作。当其他券商还在国内蹒跚学步时,万国已经颇具国际范儿。

    管金生的声望也因此一时无两,站上行业之巅的他,在国内颇有点独孤求败的感觉。1994年他意气风发地喊出,要做中国的美林,2000年跻身世界十大券商的豪言壮语。几乎可以说,管金生的创业史就是中国证券业近代的发展史,所以,无论之外,都称呼他为中国近代证券业的“教父”。

    万国虽然在A股市场上呼风唤雨,但它起家靠的却是倒卖国库券。1981年,国家开始发行国库券。由于流通性不好,加上老百姓认可度低,

    国库券的认购很冷清。在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通过强行摊派来发放。手中有国库券的人,不想将它砸在自己手上,通过各种办法出售。而一部分嗅觉敏锐的人则趁机以低价收购,在异地倒卖,从中获利。一来二去,就形成一个地下黑市。到1988年时,财政部不得不作出决定,允许国库券上市流通。

    管金生在上国投工作时,每天目睹苏州河桥下的国库券交易,从中嗅到了商机。

    万国证券成立后,他率领公司员工,跑全国各地去收购国库券。由于当时的国库券大多是5元、10元面额,很多人出发时拿着现金,回来时一人扛一麻袋国库券,坐火车回来。辛苦不说,还经常遇到安检人员的盘查。

    有一次,管金生到福州收了200万元国库券。他先租了一辆车,派人直送上海。剩下两大麻袋,一手拎一个去坐飞机。结果,在安检处被拦下,幸好当时的安检不太严,他费尽口舌终于说服工作人员不开袋检查。等回到上海时,两个麻袋已经被撑破。除了安全检查,管金生还面临政策风险。在当时的中国,倒卖国库券被视为是一种投机倒把的行为。

    1989年元旦,管金生在上海金管处无意中看到一份文件,说1988年国库券准备在一周后上市。得知此消息后,他立刻出动,狂收那一年的国库券,准备日后高价卖出。但他的行动很快引起金管处的注意,对方派人到万国突击检查。大胆机灵的管金生下令将所有国库券从金库转移到自己办公室,才逃过一劫。

    那个年代,很多像管金生一样倒卖国库券的人都发了大财,比如仓库保管员出生的杨百万(原名杨怀定)。而万国也靠扛麻袋搬国库券,积累下丰厚的原始资金,到1989年营业额已达3亿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

    历史有时候极富戏剧性。万国靠国库券起家,但几年后将它送进坟墓的同样是国库券,只不过这种国库券是加了杠杆的衍生品,那就是国债期货。

    1992年,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到美国转了一圈,惊叹于对方眼花缭乱的金融工具。回国后,他模仿美国人,搞了一个国债期货。尉文渊对此寄予厚望,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日后竟会栽在这一新品种上。

    国债期货刚推出时,市场反应冷淡。直到后来,随着通胀率不断走高,财政部决定对国债进行保值补贴,其交易才随着火爆起来。这是因为,

    与票面利率相比,保值补贴率是不确定的,这给了多空双方很大的想象空间。管金生靠国库券起家,对国债期货自然也兴趣浓厚。

    在当时的市场上,327国债是一个大热门。这种1992年发行,即将于1995年6月到期的三年期国债,按照票面利率加保值补贴率计算,将以132元兑付,但市场普遍认为这个价格太低,并传言财政部将上调保值补贴率。对此,管金生有不同看法。在他看来,当时的通胀率已经在往下走,而国

    家正在狠抓宏观调控,不可能上调保值贴补率,于是选择做空。

    1995年2月中上旬,327国债的价格一直在147.80元—148.30元之间震荡,多空双方暗自积蓄力量,万国的空单持仓量不断增加,大战一触即发。

    2月23日上午,财政部宣布,327国债将以148.50元兑付。这个消息对豪赌做空的管金生和万国证券而言,无异于一个惊天霹雳!

第9章 颠倒乾坤的“教父”(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