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觉方丈闻言沉吟道:“善哉,善哉。治病救人,本合我佛心意。老衲自然不会阻拦你等为人诊病,只是少林千年寺规,却不得因此而废——女施主不得入寺。”隔得片刻,本觉方丈续道:“山门外东侧有一庙舍,原用于知客之地,现将它改做诊病之所。”乡民们闻言,尽皆大喜,齐齐朝本觉方丈跪倒叩拜,口中谢恩声不绝于耳。
众乡人拥了圆通和乔南,行至山门外东侧小庙舍中诊病。本觉方丈早命人搬来两张方桌,置于庙中,用作诊病之用。依往日旧例,可谓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圆通诊脉兼开药方,乔南则于一旁照应,吩咐病人煎药、吃药事宜。一直忙到日落西山,天色渐暗,方才诊治完毕。
这一日过后,少林寺周遭四邻八乡百姓风闻而来,络绎不绝,求诊问病者愈来愈多,有时甚至排起一条长龙,蜿蜒至山门之处。方丈无奈之下,告知圆通师徒二人专职诊病,免除原寺内一切杂役之职。他二人为人诊病,从不收诊金,众乡民颇觉过意不去,往往有人再入寺中,多添一些香火钱。更有少数富户官人,成百上千两捐银,以求心安。如此一来,少林寺香火大盛,捐银与日俱增,为历朝历代所未曾见。寺中财力充裕之后,第一件事便是修缮庙宇房屋,再者便是改善寺中僧人伙食。山门之外日日患者如云,寺中僧人皆知圆通和乔南艰辛,对他二人礼遇有加,颇为敬重。有时甚至派了火工头陀,亲至小庙舍中送饭。
每日里天未亮起床,忙碌一天后,送走最后一位病人,往往已近戌时(晚间7至9点),草草用过晚餐,乔南便即倒头大睡,浑然顾不得其他事宜。圆通内力充沛,稍加运功行脉,便可恢复精神体力,练功之余,更对医术孜孜不倦,详加研究,有时更通宵达旦,研读寒山子医书。
忽忽数月已过,时节将近秋分,天渐转凉,山中雾气笼罩,落叶缤纷。圆通和乔南正于小庙舍中,为乡人们诊病。盛夏之后,前来诊病之人渐少,已不见从前排队等候之“长龙”,偶遇阴雨天气,病人寥寥无几,倒也难得清闲。
时近午时,病人俱已散去,乔南伸腰踢腿,心情大好,说道:“师父,如若能日日如此,岂不落得清闲?”圆通笑道:“你我二人清闲,则山中百姓人人身体安康,平安喜乐。”
师徒二人正说笑间,几位病人走入门来。师徒二人敛了笑容,各自坐在椅上,伸手为病人把脉。
把脉已毕,乔南松开那少年手腕,生气道:“你脉搏平稳,心律强健,毫无病象,为何却要来诊病,岂不消遣于我?”那少年说道:“有病无病,不经‘神医’诊脉,本人又怎生晓得?”乔南再不与他反驳,细细打量时,只见那少年头戴青色镶玉毡帽,身穿一袭青色长袍,面容细腻白皙,身材颇显“窈窕”。正自看得出奇之时,忽见那少年摘下头上毡帽,伸手一抹,脸上掉下几块蜡皮,露出了本来面目,却不是富彩儿是谁?
乔南正欲发声相询,忽见富彩儿右手微抖,已闪电般擒了他左腕“列缺穴”,乔南内力全失,原本非她对手,此时腕上要穴被拿,更无力相抗,只觉全身酸软,动荡不得。富彩儿戴上毡帽,伏在他耳边轻声道:“冤家,我此番远赴少林,原为救你而来。”值此之际,二人手上肌肤相接,相距极近,耳鬓厮磨,乔南鼻中但嗅得她女儿家体香,心中涟漪轻泛,竟不能自持,随她朝门外行去。
出得庙门,山谷中习习凉风吹来,直拂面门,乔南打个哆嗦,清醒过来,问道:“富彩儿,你说要来少林寺救我。却又是谁来害我?难道是你爹爹不成?”富彩儿轻笑道:“你一个小小香主,恐难劳爹爹大驾。”
“那定是你爹爹手下,奉命来少林寺捉我,是也不是?”乔南驻足问道。
富彩儿顿足说道:“你先跟我离开少林寺,到得洛阳后再慢慢解释。偏你如此啰里啰唆。”
第三十六章 千年古刹(4)(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