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呢?
虽然西园寺日后是九元老之一,被认为是共治的最后捍卫者,但如今他才十六岁,受学识、阅历所限,别说理解英吉利光荣革新了,恐怕连日后他自己说的话,如今他也无法赞同。
比如以下两句:
“把皇帝当作神来对待是不对的,应把他当人来看。”
“必须使国民性情活泼开朗、正大有为,不要使之陷于慷慨悲壮、偏颇奇癖。现在社会上往往以衰世逆境中人为楷模,让年青人效仿。这种作法会留下弊害,与国家今天的繁荣昌盛不相配……”
现在的西园寺,如果知道未来自己会说这些,估计会立马昏倒。
为啥呢?
因为如今的扶桑,除了直秀势力所在的北地,根本就没有这种思想生存的土壤——沙漠里造船,这不是扯淡嘛。
其实,以前直秀等人也觉得奇怪:
自从文久二年(1862年)九月底,会津、白主联军入京都后,北地和京都各方人士都有接触,其中最难打交道的,就是公卿、攘夷浪士和僧侣神官。
可按学识教育程度而言,从低到高,应该是百姓、町人、商人和上述这些人,这知书达礼的,反而更难以沟通,这不是奇怪至极吗?
后来总结才发现,这一点也不奇怪:
白主在壬生村附近推广农学和义诊,在京都扶持商家、手工业,又输入有利可图的货物,这得利的是百姓、町人、商人,他们当然好打交道了。
至于僧侣神官,在别的地方,可能还会因为商业因素,对北地高看一眼,可这是哪里啊,是京都,名宫古剎数不胜数,人家信徒多了,根本不把这点利益放在眼里。
轮到最后的公卿和攘夷浪士,他们的要求更高。
其中,浪士是有些被白主吸引到北地拓荒的,但哪些大半都是走投无路的,可但凡有点本事或者有点声望的,开口不是百石领地起,闭口就是要求重要职位,完全是一群役迷。
可这凭啥啊?白主又不是找爹,因此只能对这些人敬谢不敏。
而公卿呢,大多高高在上。
人家对攘夷浪士亲切有加,那是浪士们懂事——恭恭敬敬还听话,而北地这群得了脊柱僵直的,说啥也和这些人无法合拍。
按江藤新平的话说,那就是“公卿以大言欺人,可内里百无是处;而浪士空有一腔热血,但奈何抱残守缺。”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多数公卿、浪士顽固守旧,整天活在自己勾画的天地里,自己把自己激动的不行。
如果从1853年黑船第二次来访算起,虽然至今已经开国十一年过去了,但实际上,尽管扶桑被冲击得摇摇欲坠,但根子里还是老底子在垂死挣扎。
这也没办法,“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嘛。
不管从哪方面讲,教育也好,学术也罢,包括经纶、民生等等,扶桑还在痛苦的转变过程中——按大久保利济的话说,那就是“扶桑不过才上路罢了”。
后人评价说幕府保守,但那是与维新成功的新官府相比,从现在看,幕府是铁铁的开国派先锋:
尽管兰学产业发展的缓慢,但毕竟在进步。
当然,幕府里守旧的人也是一大堆,可毕竟还有松平庆永、井户弘道、小栗忠顺、堀利熙等彻头彻尾的革新派。除了这些人,甚至如堀利坚等老人也试图振作。
说起来,这可比纸上谈兵、自吹自擂的公卿强多了。
这也是直秀等人目前支持幕府的原因——如果抛弃幕府去尊王,现钟不打去铸铜,力气没处使了啊。
想到这里,直秀愈发不愿意搭理西园寺。
不过呢,尽管直秀不乐意,可席间却不缺捧靴子的,看直秀不接话,土佐的武市半平太出言转圜:
“右近卫中将大人,是下面的人说了什么混账话吗?”
听到这句话,直秀笑看了武市一眼。
按理说,武市当年入过直秀在高知町开办的私塾,又是龙马的远房亲属,应该算自己人。
可如今土佐内斗的厉害,老藩主山内丰信和执政家老吉田元吉,两人有撕破脸的趋势,而武市不顾与吉田的师生之谊,出任了老藩主的侧近人。
吉田元吉和直秀、小栗相交甚密,武市如此做,直秀如今也不敢相信他是自己人了。
这时,终于找着梯子的西园寺,他开始滔滔不绝……
直秀仔细分辨,他说的其实还是老三套,“大义不可敬乎?人言不可畏乎?仁者之勇可敌乎?”
所谓的大义,其实就是指白主“桀骜不驯”,对朝廷和公卿不够尊重。
而人言么,是指白主兵在京都特立独行,尤其是洋服短发,不符合此时的传统——至于啥叫传统,自然是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公卿们说的算。
第四十四章 叫不醒装睡的人(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