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界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一竹文集 > 芬芳时光(纪实电视片)

芬芳时光(纪实电视片)(1/2)

    芬芳时光

    内棉子弟校部分六零后纪实

    芬芳时光主创人员名单

    顾问:

    监制:策划、编导:李晓东

    撰稿:刘一竹

    摄像:剧务:

    配曲、录音:旁白:制片人:

    执行制片人、艺术总监:

    后期制作:

    特别鸣谢

    内江二初中(原内棉子弟校)

    内江圣水寺

    谨以此片献给

    内江棉纺织厂子弟校全体六零后同学!

    (以下内容非纪实电视片的台本,大概是解说词,特此说明。)

    第一章今日老同学

    2015年“六一”节前一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内江二初中的校门口,出现了三位中年人,他们推开了这所学校的校门,走进空旷的校园,沿着楼道,重走了一回三十多年前走过的路。

    他们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他们在这里度过了金色的童年。

    现在,他们已到奔五的年龄,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人生沧桑的痕迹。可是,他们没有忘记学校当年的名字,他们清楚地记得,他们的学校,是内江棉纺织厂子弟校,今天内江二初中的前身。

    那依然存在的教室,那陈旧的校园的一砖一瓦,好似诉说故事的人,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人生难得喜相逢,人生相逢有几回,同学情谊比天高,比海深。

    2005年春天,内棉子弟校初八三级毕业22周年同学会在内江东兴区举办,原初八三级四个班的同学聚在了一起。有些同学尽管不同班,可是他们并不陌生,学校的操场上,上学和回家的路上,他们曾经常相见,同班同学之间,不同班级同学之间,都有珍贵的友谊。这种全年级同学共同聚会的模式,自此沿习下来,凡是正式的同学会,同学们都尽可能多通知一些同学见面,不愿意遗漏一位同学。

    2007年3月,内江欧锦园同学会,同样是年级会。阔别内江近三十年的李晓东同学,回来看望了大家,还有好几位同学从省内赶回内江。

    内江松林湖同学会,一位同学带病参加,把她的音容笑貌留给了亲爱的同学们。

    这些出生时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同学,在内棉子弟校,有的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中毕业,有的初中毕业便参加工作,有的插班而来,中途又转学离开,不管属于哪种情况,他们都是内棉子弟校这个大花园中的一员,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他们的童年及少年时代,他们象花儿绽放。

    因为有了如花的日子,时光,便散发出花的芬芳。

    (撰稿人建议拍摄画面时配上《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经典儿童歌曲,歌词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顔/娃哈哈娃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大姐姐你呀快快来/小弟弟你也莫躲开/手拉着手儿唱起那歌儿/我们的生活多愉快/娃哈哈娃哈哈/我们的生活多愉快……”)

    今天,同学们已经走完了人生的一半,在四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他们目睹了改革开放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见证并担负起国家经济转型时期的历史重任,有的同学曾遭遇下岗,许多同学自谋职业,所有的同学自强不息。他们还遇到了生活中的许多困难,疾病的困扰、亲人的生离死别,这些,都没有击败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心依然年轻。

    第二章校园点滴

    (撰稿人建议拍摄画面时配上《那些花儿》这首歌曲,原唱朴树,歌词是:“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穿过时光的隧道,回到戴红领巾的岁月,那一张张稚嫩而可爱的脸庞,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刘一竹同学叙述:“我是同学中年龄较小的一位,入学那年,我不满7周岁,不到入学年龄,只能当旁听生。我这种旁听生共三位,另外两位是吴涛、罗小东同学。我们三个人当了一学期旁听生,第二学期才被允许成为正式生。)

    最初,我们读小学的教室是平房,有红砖瓦房和青砖瓦房,红砖瓦房有好几幢,分散在操场外沿,青砖瓦房只有一幢,它位于主席台的后面。后来,修建了一幢三层楼的白砖老教学楼,紧挨着它,又修了几间平房,这几间平房是音乐教室。再以后,修建了共四层的新教学楼,红砖瓦房和主席台后的青砖瓦房被拆掉了。

    那时候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醒目的名称标志,它简陋而朴素,在我们幼小的眼睛里,庄严而神圣。

    每周主席台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奏国歌,这是我们最早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在我们的童年生根,发芽,影响了我们一生。

    我们的功课不太重,书包很轻,装着为数不多的教科书,没有多少学习压力。

    我们单纯而好动,活泼又调皮。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玩耍,学校到处都有我们玩耍的场面。

    我们渴望活动,学校有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活动,什么春游啦,秋游啦,野炊啦,看电影啦,不胜枚举。

    有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教师是我们的启蒙老师,语文老师有陈昆玉老师、陈伯华老师、彭仲仙老师等,数学老师有宋云老师等,音乐老师有刘倩老师、殷新民老师等。今天,有的老师已经因病离开了人世,大多数人白发苍苍,他们象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这些孩子。

    古人云:“一日之师,终生为父。”他们向我们传授知识不是一天两天,他们是我们除父母之外非常重要的引路人。

    (刘一竹同学叙述:“有不少老师向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彭仲仙老师任语文老师时,会定期布置命题作文,但是,我从来没有按照要求写命题作文,我写的作文,全是自己胡思乱想的内容,彭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对我乱写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遇到她认为较好的文章,她会作为示范作文向同学们朗读。殷新民老师在音乐课上向我们灌输了音乐鉴赏内容,他弹奏的《啤酒桶与波尔卡》这首外国名曲,让懵懂的我们受益菲浅。”)

    进入初中一年级,由于学校划分快慢班,小学的同班同学有的成了不同班同学,小学的不同班同学有的成了同班同学,用学习成绩来分班的办法,并没有拉开同学之间的距离,反而促进了同学们的友谊。更多的同年级同学相互认识,小学阶段有了老同学,初中阶段又有了新同学。甲同学和乙同学是同班同学,乙同学和丙同学是同班同学,于是甲同学和丙同学也是朋友。

    友谊大融合,反映在离开校园多年以后,初八三级的同学会,都是全年级大会,没有哪一个班单独开同学会。

    学习成绩不是划分同学圈的唯一方式,家庭出身也不是划分同学圈的标准,在内棉子弟校,洋溢着更多人性的人间的光辉,那种“人之初,性本善”的人之常情,那种祖国大花园欣欣向荣的景象,得以充分体现。
芬芳时光(纪实电视片)(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