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长途汽车上,江老幺趁着六月前的一段空闲时间,踏上了返乡的道路。
坐在靠窗的座位上,胳膊搭在窗沿上,任由初夏略带燥热的风吹过脸颊。
四周的稻田一片绿油油的,在慢慢的往后倒退,村子里的平房星罗棋布般点缀其中,江老幺就这样静静望着乡村的一切。
过去半年或是殚精竭虑,或是紧张,或是狂喜,都已烟消云散,此刻剩下的只有内心的恬静。
江老幺就喜欢这么坐在车里,望着窗外,啥都不想。可能是上一世形成的习惯,每次返乡,都喜欢这么静静地发呆。
这次返乡,除了陪陪老太太,去张家商量婚事,也就是邀上同乡几个大户一同搞个砖窑。
务工潮已然开始,大批的资金流回乡下,马上就要掀起第一波盖新房子的浪潮。
倒不是缺开砖窑赚的那点钱,只不过有些恩情,得借这个机会还回去。在乡下,最忌讳用钞票直接报恩,最好的办法是带着大伙赚钱,而不是直接拿钞票砸人。
另一方面,江老幺依旧在想,当自己在外面折腾够了的时候,就回乡下过着理想的田园生活。
养几头牛,养几只羊,天气好的时候,把牛羊往山上一赶,自个在山坡上惬意地晒太阳。
春天采茶,游玩山涧,拍些万物生长的纪录片。
夏天的时候,抓鱼摸虾,摘野生的樱桃、杨桃。
秋冬垂钓,想出把子力气的话,就去帮忙秋收,偶尔体力劳动,与土地来个亲密接触。
腊月里和一帮老兄弟打糍粑,春节窝在家里养膘。
不差钱的话,在乡村,已然可以过着快乐似神仙的生活。
但有钱还不行,在农村,有钱无势最是要不得的,既要让跟在身边的乡亲们有甜头,又得让他们晓得自己是不好惹的。
在家乡有产业,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两世为人的江老幺,晓得如何与这些淳朴与自私并存的乡亲们打交道。
老太太对于幺儿的回家很是高兴,得知儿子要留在家里呆一个月,更是喜不胜收。
看来上次准儿媳妇回来说的没错,儿子渡过难关了。
有的时候老太太也想劝幺儿钱够用就好,不用四处奔波,但又觉得如果这么说,就白瞎了儿子一身本领。
每个母亲,既希望儿子能够常伴左右,又同时希望他们能辉煌腾达,当大人物。
至于她们,早已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之中,只能像老鸟一样守着空巢,期待子女不时回来看看。
去高家洼,江老幺带着从沪市买的一些东西,做工精良的烟杆,绍兴的黄酒,风湿贴之类的,完全投两个老人的喜好。
二老对准女婿的到来很是高兴,虽然觉得亲自来提婚事有些不合规矩,但想到江老幺一直外面闯荡,这些繁文缛节也就不去计较。
约好两家舅舅到堂商量的日子,乐呵呵的老丈人一再要求这事交给二舅哥办,他现在能耐大着呢。
挂面馆的生意好得不得了,雇了工,还同时从豫省那边贩些面粉过来卖,关键是娶了个不得了的媳妇。
刘书记借调了,李镇长补缺,二舅哥娶的就是李书记的本家侄女,貌似和上一世差不多,婚期早了一点的样子。
好不容易放松了下,见到丫头,瞧着她天真活泼的样子,精力总是用个没玩,鲜有见她不开心的样子。
如果是以往,江老幺会死皮赖脸的前去逗她,可这一回,心里没底,或许自己急匆匆想要结婚,也是源于这个理由。
再也不拖了,赶紧把丫头娶进门,以后天南海北走到哪带到哪,夫妻齐心,共创事业,这是江老幺朴素的想法。
丫头还是没心没肺,跟在江老幺身边蹦蹦跳跳的,刚才江老幺跟她爸妈谈婚期的时候,她没在场,如果在场的话,就不会这么欢脱了。
养鸡场旁边,二师兄居然被栓了条铁链子,丫头吐了吐舌头:“我也没办法老看着它呀,最近拿花生哄它都不行了,它就是想去地里拱。”
瞧着男主人回来了,二师兄着急想往江老幺身边拱,可惜被铁链子拴的死死的。江老幺瞧着二师兄着急地直哼哼,就感到好笑。
对了,这回还得去黑泥镇,把那块地承包起来,马上就要用到二师兄了。
给二师兄解了铁链子,江老幺指挥着跑了个圈,看起来效果不错,索性直接把二师兄牵了出去,随便找了一家的地,给了点钱,让二师兄随心所欲去了。
第四十六章 回乡建厂(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