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兵备崔源之接到捷报后是欣喜如狂,当即聚拢了辖下武将商议,派遣兵丁去滦州传令,命令吴天良火速运送鞑子首级到蓟州,随即还请了巡按御史随时准备核实战功。
最后鞑子首级运达,经过确认后,中协各路武官真是好一顿扯皮。最后还是崔源之居中转圜,到了最后,吴天良的所料不差,滦州城方面最终也只拿到一百零三级,剩下了统统被上面各路将官瓜分。
如此,虽然于望一战之下取得斩首一千余级的辉煌战绩,但是在各方的分摊下,每个地方或多或少的都拿到了一些首级,谁试图拥有独占鳌头的光环更是想都不要想。
如此,于望名下斩首“九十一”的战绩就泯然众人矣。虽然可能会有有心人注意到一个叫马头营的地方,一个防守斩首近百,大多也不过是嘀咕一声:“这个小小防守,或许上面有人,居然能拿到如此多的战功?”
等争功的尘埃落定,蓟州兵备崔源之迅速将相关一干有功人员文册整理好,除了一份留着备照,一份申报顺天巡抚,又一份立时随着捷文飞马呈报兵部。
此时清兵照旧在京畿各地肆虐,塘报在路受阻,直到八月十四日,捷报才送到京师。
当捷报送达京师,引起内阁一片震动,他们赶在第一时间就要把文书呈送到崇祯帝案前,此次清兵势大,随着他们在京师附近转着圈攻城掠地,一座座城池陷落。这些朝廷大员都背负有责任,崇祯帝雷霆大怒之下,这些内阁大员都是人人自危,幸好有了蓟州这份捷报,大明官军此战,前后斩首鞑子一千余级,在局势一片灰暗中,有了这份光彩夺目的功劳,如此他们也就可以松口气了。
紫禁城乾清宫,御案上,照旧是文书堆积如山,崇祯帝精神萎靡,正处理那没完没了的案牍。
此次满清入关,一路所向披靡,大明官军皆不堪战。
自清兵入京畿,攻陷昌平后,又相继攻下良乡、围攻顺义。明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等拒城守。城陷,荩与国器、时雨等皆死之,百姓财帛被掳获一空。
清军乘势,又攻下宝坻、定兴、安肃、大城、雄县、安州等近畿州县。前后在这次清兵攻城略地中,大明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为国尽忠的忠臣,崇祯先前收到的忠烈名单就有一堆人,比如:
王肈坤(巡关御史)、王桂(户部主事)、赵悦(户部主事)、王禹佐胡惟宏(判官)、王希忠(提督内监)、赵国鼎(知县)、鹿善继(光禄寺少卿)、孟増秀(房山典史)、上官荩(顺义知县)、陈所蕰(训导)、刘廷训(训导)、薛一鹗(知州)······
崇祯脸色又青又白,没有一丝血色,日夜的忧劳让年纪轻轻的他形容憔悴,每天他读到的战报不是丢城就是失地,又或是大明百姓被掳掠走多少,而大明坐拥雄兵数十万,无奈,或陷于流寇、或散于关隘,致使鞑子嚣张至此,这等战报读之令人气愤啊!
但其中最关键的重点是,大明官军的不堪战也不敢战,总是“不动如山”,缩在自己的地盘里只是瑟瑟发抖而已。
崇祯已经收到消息,本来在京畿附近,兵部尚书张凤翼先前自请督师,还有入援的宣大总督梁廷栋,三边总督罗维宁(中官),加各镇来援的军队,连京营的军队共有十几万人。
如此大军在手,这三个统帅却是“三人相掎角,抱团取暖,皆退怯不敢战”,坐视清军饱掠。
由于科道官的不断上疏弹劾,张凤翼与梁廷栋自度不能免罪,遂每日服用大黄药求死。
同时,在这个八月份,入援的大同总兵王朴击清兵于涿州。报捷斩首一千余级,事后查明大部分是杀良冒功。
总之,此次清兵入关劫掠,一路攻城陷地,如入无人之境,他们掳掠人畜财帛,大明损失严重,实乃民间百姓的一场浩劫!期间清兵还纵火焚毁了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张皇后的陵寝德陵。
随着清兵肆虐近畿,京师戒严,早在七月底的时候,京师就斗米三百钱。
面对种种严峻形势,崇祯帝曾在平台召见大臣征询方略。这些朝廷“栋梁”们或者是木讷沉默如泥菩萨,或者是一拍脑门嘴出千言,话中没谱,不知所云。
——面对京师粮食价格暴涨,有说禁止市场贸易的(市场这东西,堵不如疏,越是禁止,相关物资价格反而会越加暴涨,问题根本是在京城存粮严重不足,而不是货物本身交易活动,莫非这位发言的大员手中掌握有大规模的粮行、米行,趁机想发国难财?)
——有说“破格用人”的(兵临城下了,临时抱佛脚,来得及?)
——有说“列营城外为守御”的(明军依靠城墙火炮还屡战屡败,何况出城?严重怀疑这位发言的刑部侍郎是无间)
——有说收养京城百姓子女家眷的(这与战争有关系吗?不知道这位吏部都给事中想干什么?)。
好在崇祯还算明白,早在登基第二年就看破了这些大臣的嘴脸,他对大臣们说,“莫若蠲助为便”便没下文了。
第一二一章 王承恩(第 1/2 页)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