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这边见完礼,正巧那边内侍喊道:“陛下驾到。”众人连忙回到自己的位置坐好。
李二陛下今天没有穿平常穿的那件杏黄色龙袍(唐朝的龙袍是杏黄色而不是明黄),反而穿上了只有在祭祀宗庙,纳后,元日大朝会这种重要场合才会穿的衮冕,头戴平天冠,可见他对于这次朝会的重视。
李二陛下升座,群臣直起身,行了一礼,高呼:“参见吾皇陛下万岁。”
“众卿平身。”李二陛下的声音传来。
众人各归本位,李二陛下说道:“此次突厥来犯,太子不负朕命,领军打败突厥,朕心甚慰。”
李承乾连忙直起身,说道:“全赖父皇英明,儿臣不敢居功。”
“承乾,你此次大败突厥,功勋卓著,乃三司议定,你就不要谦虚了。”李二陛下说了李承乾一句,继而说道:“此次太子出征,火焚黑沙城,生擒颉利可汗等人,众卿以为该当如何处理啊?”
“陛下,我大唐泱泱大国,天朝上邦,怎可与这些化外蛮夷一般见识,依微臣愚见,不如就将这些人放回去,以显我大国风范。”说话的是礼部的一个侍郎,名叫李子航。
前文我们说过突厥议事的时候是由可汗,特勤,屈律啜等高官先说,然后下面的人再讨论,在大唐,这个顺序就完全反过来了。皇帝要议论什么事情,三省六部的头头们是不会先跳出来的,绝大多数时候是找一个官位不怎么高的人先出头,试探一下陛下的想法。先搞清楚陛下的想法,然后那些躲在后面的头头脑脑才会站出来,顺着陛下的意思往下说。
刚才站出来的礼部侍郎李子航就是裴寂他们那伙人抛出来问路的棋子,裴寂虽然被李二陛下赶回了老家,可是他所代表的世家势力在朝中根深蒂固,李二陛下虽然有心整顿,可是无奈科举才举行没几年,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官员用来填补这些人的空缺,所以只好慢慢来,先将这些人调到礼部,御史台这些没什么打紧的衙门,然后再慢慢处置。
李子航话里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不赞成过于严厉的对待这些战败的突厥人,这种选择李承乾早就知道了,这些自以为是的世家子弟有着身为人上人的清高,他们认为这些外族就和身边不通礼仪的牲畜一样,和自己根本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他们觉得狗如果咬了我一口怎么办?我总不能反咬回去吧。对待自己人的时候,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对待这些外族,他们简直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他们觉得对待这些异族的最好办法就是用圣人之言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礼仪、识进退。面对异族的侵略和反叛,汉族政权从来都是和他们打一仗,然后把人放回去,告诫他们: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打仗这回事不符合圣人的教训,以后不要再调皮了哦,有的时候还会对这些人有所赏赐,简直不可理喻。更夸张的是,久而久之,这竟然成了一种惯例。别说李承乾了,就是我们现在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这特么纯属扯淡,对待这些侵略者,只有打,打的他们怕了,怂了,他们才不敢再来惹你。
李子航话音刚落,李承乾忍不住小声接了一句:“果然是愚见,真特么够蠢的。”
李承乾坐的离李二陛下并不远,他说话的声音虽然不大,可李二陛下还是听到了,当下便开口:“承乾慎言,朝堂议事,向来就是各抒己见。有什么不同看法就直说,不可诋毁他人。”
李承乾直起身:“父皇,儿臣以为,突厥人屡次犯我大唐,劫掠州县,屠杀百姓,万死不足以偿其罪,如果就这么把他们放回去,等到突厥恢复了元气,受苦的还是我大唐的百姓。”
“太子殿下此言差矣,小小突厥,化外蛮族,不过疥癣之疾,我大唐天朝上邦,自然要有大国的风度,怎能与这等化外之民斤斤计较?”说话的这个官员李承乾并不认识,估计是这两年通过科举入仕的。
李承乾看着这个年记不大却身穿四品官服的官员,问道:“孤养病日久,倒是不认识大人,不知大人现在官居何职?”
那人答道:“下官崔浩真,现为户部侍郎。”
李承乾怪笑了两声,说道:“崔大人身为户部侍郎,却说出这种话,实在惹人发笑。自前隋文皇帝开始,突厥屡屡犯边,朝廷每年为此损失钱粮数以十万计。文帝为修两家之好,将爱女义成公主远嫁突厥,最终结果如何想必不用孤说。颉利可汗将前隋炀帝围于雁门关,若非父皇救援及时,我中原皇帝,几丧于你口中这些化外蛮族之手。及至我大唐立国,突厥更是年年来犯,劫掠州县,索取贡赋,河北诸道十室九空,朝廷每年为此损失无算。此次大胜突厥,我大唐二十万将士死伤近半,这一切,在大人看来不过是疥癣之疾?那孤倒是想请问崔大人,何为切肤之痛?!”
“这......这......”李承乾一番话,说的崔浩真哑口无言,他说突厥是疥癣之疾,无非就是历来大家都这么形容周边那些异族,说着说着也就习惯了,连说着话的人自己都不会挂在心上,哪知道太子殿下这么认真,抓着这个点就不放了。
他没话说,李承乾可还没发泄够:“大人身为户部官员,不思为君分忧,不念为民谋利,只知道在这里夜郎自大,大人这个户部侍郎想必当的也是尸位素餐,不当也罢。”
“承乾,够了。”李二陛下拦了李承乾一句,转过头安慰崔浩真:“崔卿刚入户部,对许多事务还不熟悉,无需介怀。”接着问道,“可还有人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