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看起来一阵风就能吹倒的老头站了起来,这个人李承乾倒是认识,是李二陛下当年天策府十八学士中的一个,名叫蔡允恭,此人没什么政治头脑,但是学问不错,做过一段时间李承乾的老师。
蔡允恭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说道:“陛下,从古至今,皆无杀俘的先例,我皇仁慈,此事断不可在陛下治下发生啊。”
李承乾这时还没坐下,听到蔡允恭这话,向他行了一礼,问道:“蔡师,承乾有一问。不知蔡师以为秦始皇,汉武帝二人该如何评价?”
蔡允恭想了想,说道:“秦皇虽然暴戾,但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不失为一代雄主,汉武帝北扫匈奴,南平百越,扩通西域,更是千年难见的明君。”
“既然蔡师说这二人是雄主明君,那承乾请问蔡师,蒙恬北逐匈奴,是否杀俘?霍骠骑封狼居胥,何时手下留情?卫长平(卫青)逐鹿漠北,可曾让匈奴有喘息之机?”有人还准备起来争辩,李承乾却不给他这个机会,继续说道:“汉武帝抗击匈奴,连战连捷,倾举国之力追击匈奴至漠北,为让匈奴亡族灭种,不惜天下户口减半,民生不安。匈奴之后,终其一生,四夷皆不敢再叛。汉武之后,东羌作乱,朝廷多次平叛,每次都宽宏大量,希望能感化异族,谁知东羌每次都是借机恢复实力,然后重又反叛,如是者有五,终于将汉朝国力耗尽,中原板荡,三国争雄。孤以为,只有将颉利可汗等人明正典刑,才能扬我大唐国威,震慑四夷,使其不敢再犯。”
“诸卿以为如何?”李二陛下这次没让人再起来说话了,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明显了,陛下支持太子的做法。明白了这一点,百官哪里还不知道该怎么做,都说道:“太子殿下所言甚是,当诛除颉利,扬我大唐国威。”
李二陛下点点头:“如此便按照太子说的做吧。不过颉利说到底也是一方人主,给他个体面的死法,赐酒吧。”
“陛下圣明!”
李二陛下挥挥手:“既然颉利可汗不能留,那么突厥这块地方怎么办?诸卿有没有什么意见?”
“父皇,儿臣以为可在突厥之地设立州县,迁关内,淮南,河南诸道的人口前往突厥之地屯边,一来,可以加强我大唐对突厥的控制,二来,也可以解决边军的粮草问题。”看到李承乾的建议被李二陛下接纳,自从李承乾走后一直倍受宠爱的李泰不淡定了,听到李二陛下问话,连忙起身答道。
李泰的回答乍一听一点问题都没有,合情合理,可仔细一想就不对了,李泰的回答就像我们今天考试的时候的万金油答案,什么题目都能这么回答,适不适合不一定,但是肯定能得分。移民实边这种手段每个朝代都有使用,但是效果就有好有坏了,就拿如今大唐的情况来说,新得到了土地有数个道几十个州那么大,可是虽然土地面积大,适宜耕种的却没有多少。突厥人之所以不种地,不仅是因为他们不会,更因为突厥根本就不适合种地,整个突厥境内就只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河流和大唐富贵人家花园里的引水渠差不多大,怎么能用来灌溉?如果在大河边上种地,势必又影响突厥本来的畜牧业,到时候粮食没种出来多少,牛羊又瘦的跟猴一样,难道让所有突厥人都去喝西北风吗?
听到李泰的回答,李承乾心里暗自摇了摇头,却没有站出来。李泰到底是自己兄弟,再加上李恪刚刚告诉自己李泰有了些别的想法,这个时候自己再刺激他,按着李泰那种高傲的性子,只怕能记恨自己一辈子。从内心来讲,李承乾虽然也想要那个位子,可是不到万不得已,他真不愿和李泰兄弟相争,自相残杀。看着李泰踌躇满志的样子,李承乾没有说话,他想着就算李二陛下真的采纳了李泰的建议,大不了自己以后再找机会弥补,现在还是不要和李泰起冲突最好。
李承乾不说话了,可是有人要说啊。房玄龄身后的户部侍郎张放站了起来:“陛下,臣以为越王殿下的建议不妥。”
李二陛下问道:“有何不妥之处?”
“陛下,臣不同意越王殿下的原因有四:其一,突厥刚刚纳入我大唐治下,民心不稳,吏治不清,若此时将百姓迁入其中,耗费钱粮去开垦良田,兴修水利,他日如果突厥再反,该如何是好?其二,移民实边历朝皆有此举动,却从未在刚纳入的国土上实行这种方式,为何?因为需要移民的地方其他条件全都完备,只是需要人口,这才有的移民之举,此时突厥一无道路,二无城池,连土地都要重新开垦,如果移民,这种种举措需要的钱粮都要从国库里出,以我大唐国力,只怕力有不逮。其三,突厥百姓不谙农事,如若我大唐在突厥境内屯田,这些人又该如何处置?朝廷不可能养着这些无用之人,总不能全都杀了吧?其四,即使以上几点均有解决之法,这屯边的百姓从哪里来?天下平定日浅,我大唐境内的田地尚有不少荒芜,哪里还抽的出百姓前去屯边?”
李泰一脸的不爽,他没想到自己刚提这么个意见就被人这么一顿数落,刚想反驳,又有一人站了起来,年纪三十出头,看身上的官服,应该是个从四品上的司农少卿,。司农寺总管天下农事,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司农少卿就是农业部副部长,不过大唐的农业部长就是个光干活,没什么油水的苦差事。李承乾身为东宫太子,和司农寺的来往倒是不多,这个司农少卿李承乾也不认识,倒是李恪认识他,身子往李承乾身边凑了凑,神色不动,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严九龄,翼国公推荐给父皇的人才,专精农事,很得父皇赏识,过两年司农寺卿告老之后应该就是他接任司农寺卿了。”
严九龄不愧是李二陛下赏识的人,一开口就说到了点子上:“陛下,屯田之举绝不可为。土地耕作,水源必不可少,有了充足的灌溉,才能有好的收成,是以我大唐境内,江南诸道粮食产量远高于北方,原因就在于江南地区雨水丰沛,河流纵横,耕作所需的水源不虞匮乏。据臣所知,突厥境内只有一条大河,只这一条河的水量,如何能支持屯田所需?是以,越王殿下的建议实在难以施行。”
“那依严卿之意,该当如何?”李二陛下这句话问出口,也就是否定了李泰的建议了。
严九龄考虑了一下,摇了摇头:“微臣愚钝,请陛下恕罪。”
李二陛下挥挥手让他起来,安慰道:“无妨,严卿专精农事,是朕为难卿家了。”接着向众人问道,“可有谁有什么想法的?”
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谁都没有出来说话。笑话,刚刚越王殿下才被打脸,如果自己站出来提了个建议被李二陛下采纳了,越王殿下还不都把气撒在自己头上啊。
殿中百官一个个老神在在的,身子跪坐的笔直,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手中的芴板,好像能从那上面看出花来似的。李二陛下看到众人这幅样子,心里还在纳闷儿今天百官怎么一个个都跟闷葫芦一样,他可没想到自己区别对待太子和诸王的方式给自己这几个儿子带来了怎样的暗示。看到众人都没说话的意思,正准备让众人回去想想,写份奏疏呈上来,就听有人说道:“陛下,臣有一个办法。”
众人循声看去,说话的正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因为长孙皇后想韬光养晦的关系,此时的官职并不高,可是就凭他国舅爷的身份,也没人敢小瞧于他,他也是这殿中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越王殿下不放在眼里的人。
长孙无忌此时站出来,也是迫不得已。朝中知道李泰的心思的人不少,此时没人站出来就是不想和李泰顶牛,但是他们可以躲,长孙无忌却不行。长孙家的权位说白了就来自于和皇帝的密切关系,现在可以靠着后宫的长孙皇后,等到长孙皇后故去,就要靠着她的几个儿子,如果李承乾和李泰有一个人能登上那至尊之位,长孙家一定可以再进一步。李泰自小和长孙家就不怎么亲密,而李承乾不管是对长孙无忌这个舅舅,还是那几个表兄弟都是亲近有加,再者说,无论是从陛下的喜爱程度还是个人的能力,太子都明显在越王之上。不管怎么说,太子登基显然比越王更合适。
此时如果没有人出来说话,无形中越王的气势就压了太子一头,对于李承乾来说绝不会是好事。长孙无忌本来还想等着别人出来说话,可是等了半天也没人出这个头,只好自己赤膊上阵了。
“哦?辅机有什么良策?”李二陛下对这个大舅子也很了解,是个智计百出的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孙无忌排名第一靠的可不只是他皇帝大舅子的身份。可是自从长孙皇后压制长孙家之后,长孙无忌在朝中就越来越低调了,此时突然开口,倒真让人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