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轻施一礼,说道:“陛下,刚才张大人和严大人已经说过了,突厥不宜行屯田之举。而且突厥毕竟是新近归附,民心不稳,不宜有太大的变动。依微臣之见,不如仿汉朝旧例,在突厥之地设立都护府,由朝廷派人管辖,防止有人心怀怨愤,挑起事端,其余事项,仍按照突厥旧制处理,朝廷以粮食布匹同突厥交换战马,维持他们的生计。我大唐如今在河北河东诸地养马,侵占良田不说,战马品质也比不上突厥,如果使用突厥战马,河北河东诸地的马场便可取消,重新开垦为良田。另一方面,突厥人不事生产,朝廷正可借此机会,限制对突厥的粮食供应,防止突厥降而复叛。”
李二陛下眼睛一亮,显然长孙无忌的计划很合他的心意。李二陛下点点头,说道:“辅机的谋划不错,可还有人有什么意见?”
从短时间来看,长孙无忌的计划的确是最好的了,既能够安定突厥,又能解放中原的生产力,历史上的唐朝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但是这个计划还有一个瑕疵,一个以唐人的眼光很难看出来,却足以导致大唐衰败的瑕疵。虽然李承乾知道更好的解决办法,不过突厥短时间内也不会有什么变故,就算要解决也不急在这一时,更何况李承乾考虑到李泰的想法,此时也没强出头,跟在众人后面连连赞同。这个影响后世大唐国运的计划就这么定下来了。李二陛下命三司拟旨,设立安北都护府,专门负责突厥事宜。
商议完了突厥的事,朝会继续进行,李二陛下刚吩咐继续议事,内侍还没来得及说话,魏征就站了起来:“启奏陛下,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威卫大将军侯君集平日嚣张跋扈,视法纪如无物,念其劳苦功高,陛下多有宽宥,谁知此贼变本加厉,此次攻打吐谷浑期间妄行不法,劫掠高昌,所获财物均私为己有,此其罪一也;屠城恶行,天人共愤,此其罪二也;卖官鬻爵,擅自黜置高昌官员,僭行天子之权,此其罪三也;罔顾圣命,置储君安危于不顾,此其罪四也。侯君集枯恶不悛,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国法,望陛下圣裁。”
李二陛下没什么表示,一边的岑文本倒是先站起来了:“陛下,魏大人的话臣不敢苟同。侯将军征战在外,军情紧急,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保战事顺利,设立官员无可厚非,何况侯将军事后将文书上呈有司,可见其并无僭权之心。其次,高昌国主鞠文泰,以身从贼,和吐谷浑狼狈为奸,与我大唐为敌,高昌群臣不思劝谏,反以羽附,皆死不足惜。至于私藏财物,确实有违人臣之道,可令其交出财物,降职罚俸便可。侯将军大败吐谷浑,有大功于国,实在不宜重处。”
岑文本的话听着好像很公正,其实不过是狡理,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侯君集。只要李二陛下不严惩侯君集,在天下人看来,就说明了侯君集这次还是有功劳的,甚至功劳还很大。以后人们提起这场战争的时候除了李承乾,还会想到他侯君集,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削弱了太子通过这场战争获得的声望。与此同时,也交好了这位李二陛下很看重的军方重臣,等到日后万一越王和太子不得不兵戎相见的时候,相信今天这件事,足以影响侯君集的选择。
魏征冷笑一声:“可他罔顾圣命,置太子殿下于险地,此乃不赦之罪。”
岑文本淡然道:“太子殿下既已还朝,何谈不赦之罪,侯将军最多不过是失职罢了。再者,大军在外,每日耗费钱粮,于国无益,侯将军班师回朝,也不过是为我大唐考虑罢了,太子仁德,怎么会因为这件事怪罪侯将军。又或者说魏大人觉得以靖王殿下手下的十万大军还保护不了太子殿下的安全吗?”岑文本这句话就说的有点诛心了,因为这句话,李承乾也不得不帮着他保侯君集,否则就是不“仁德”。魏征也没办法再纠缠下去,要不然就等于是变相承认李元吉十万人马都保护不了李承乾,以李元吉那一根筋的脑子,以后还不得恨死他。
“你!”魏征当然知道岑文本话里的陷阱,可是他却没办法反驳,被噎的一时语塞。
“行了,这事就到此为止。侯君集虽有过错,但念在其有大功于国,免其死罪,削去一切职位,令其在家反省。承乾,你可有意见?”李二陛下金口玉言。
我还能有什么意见?李承乾心里吐槽了一句,拜道:“父皇圣明。”对于这个结局他早就有心理准备了,自己还没回到长安就收到李二陛下令侯君集闭门思过的消息,这摆明了就是要保侯君集,今天这个结果早就在他意料之中。说什么免去一切职务,也就是哄哄小孩子,官位什么的,还不是你李二陛下一句话的事,也不知道这个侯君集为什么这么受李二陛下信任,这个样子都弄不死他,只怕自己那个脾气暴躁的四叔又要郁闷了,李承乾对于侯君集的生死到不怎么上心,这个时候还有心思替李元吉考虑。
李二陛下是为了侯君集好,想保住他的性命,可是侯君集可不这么认为啊,圣旨传到侯府的时候,侯君集觉得自己从太原起兵就跟在李二陛下身边,屡立战功,却因为这么点小事就被囚禁,心里对李二陛下开始生出不满,这却是李二陛下没有想到的。如果他早知道侯君集会这样想,只怕也不会千方百计的保下他了。
言归正传,商量完突厥的处置和侯君集的事情,其他的事就很好办了,贞观年间的官风还是很务实的,没有后世那么多虚言,事情都很快得到了解决,百官退朝,各自回衙门办差去了。
李承乾跟着李二陛下到了立政殿,把一众内侍宫女赶了出去,只留下父子二人和长孙皇后。李二陛下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两年没见的儿子,语气平静:“承乾,这两年在外边过的可好?”
“劳父皇挂念,儿臣过的还好,只是时常思念父皇和母后。”
“嗯。”李二陛下点点头,继续说道,“你留书说要探访民情,察查吏治,可有收获?”
“儿臣走遍我大唐大半州县,发现大唐在父皇治下,的确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百姓皆歌颂父皇为圣明天子,尧舜再世......”
“行了,这些奉承话有的是人说,你只要说看到什么缺点就行了。”
“是。”李承乾考虑了一下措辞,说道,“父皇,儿臣的确发现几个不算太大的问题,儿臣也不知道对错,烦劳父皇指正。”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李承乾继续说道:“儿臣觉得我大唐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其一,官制混乱,官员良莠不齐,我大唐得国不久,离京城远一些的地方,尤其是江南诸道,还是沿用的前朝衙署,导致遇事互相推诿,办事能力低下,官员能力不足,地方政务严重堆积。那些前朝官员对我大唐心怀疑虑,做事难免束手束脚,在长安有父皇坐镇,尚不明显,江南地区这种情况则俯仰皆是。”
“这一点朕何尝不知,只是朝廷人手不足,朕也是有心无力啊。”李二陛下不是不知道现在的官场是什么样子,可是科举取士毕竟只搞了这么几年,选上来的人对于这个庞大的帝国来说不过杯水车薪。
“父皇,关于遴选官员,儿臣有了些想法,容儿臣好好想想,稍后再具表上奏。”
“嗯,你继续说。”
“其二,田制混乱,不禁买卖,导致田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最终只能是耕者无其田,百姓衣食无着,则天下不安。这一点现在体现的还不明显,毕竟战争结束才十来年,天下人口不多,但田地不少,朝廷手里还握着不少的无主荒地,所以现行的均田制还可以施行,可是随着天下承平日久,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土地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何以为生?开荒也有开尽的那天,最后,没有土地的百姓就只能沦为盗匪。因此,儿臣建议,以后的土地不允许随意变卖,如果要变卖,只许卖给官家,由朝廷出资购买,日后还可以赎回,也避免了有人囤积土地。”这只是最初步的想法,按照李承乾的意思,干脆就像当今社会,把土地全都收归国有,农民只有耕种的权力,没有买卖的权力,不过按照大唐的现状,很明显不现实,这个想法也只能留到以后再说了。
李二陛下考虑了一下,点点头,说道:“你把这些都写在奏疏里,让百官一起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
“还有两点,其一为赋税改革,其二为移风易俗。”
“仔细说说这税赋改革是怎么一回事,我大唐的税制难道有问题吗?”税收是一个政府稳定运行的根本,没有足够的税收进行基础建设,社会难以发展,没有足够的银子来养着那些官吏,朝廷的法令就难以施行。作为一个称职的皇帝,李二陛下对于税收还是很看重的。
“是。赋税改革,说白了就是改革现在的税赋制度,我大唐现在采用的是租庸调制,收税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收,钱粮米面,丝绸布匹,家禽牲畜,无所不包。其实这一点非常不方便,这些东西根本没办法定价,只能靠收税的小吏自己把握,收上来的东西有好有坏不说,储存起来也很麻烦。等到要用的时候有的粮食都发霉变质了,至于那些家禽牲畜就更麻烦,活着的时候还要消耗米粮去养着它们,如果不小心死了,亏损更大。外地的税收有时候要押解到了两京,中途的耗损就有不少,到了京城,还会出现上述的状况,朝廷再用这些东西给官员发放俸禄,百官难免有牢骚。依儿臣之见,以后收税便只收银钱,一来运送起来方便,二来也不怕变质腐坏,储藏这方面也能省下不少的花费,百官薪俸也一律以银钱发放,他们要买什么东西就拿银子自己去买。”
“可是老百姓家里没有银钱缴纳税赋怎么办?”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劣势的地方,就算有的人家看起来生活的不错,但其实家里的钱真没多少,那些日常用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家里产的,根本用不到钱。
“让他们将用来缴纳税赋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得银钱再来缴税,只要朝廷能够保证交易的公正,百姓其实也愿意这么做的。”
“嗯,朕考虑考虑。你先说说最后这个移风易俗是怎么回事吧。”税赋乃国之根本,李二陛下也不敢不慎重,只好先放在一边,考虑清楚再说。
李承乾也能理解李二陛下这种慎重,继续说道:“移风易俗,就是改变我大唐现在的一些风俗。最主要的就是三代以内的亲戚之间禁止婚配。”本来李承乾还打算提议将男女结婚的年龄往后推迟,看到现在有的女的十三四岁就生孩子,李承乾这个穿越过来的现代人真的有点受不了,可是考虑到现在全国的人口严重不足,也就没有说。
“为什么亲戚之间要禁止婚配?亲上加亲不好吗?”李二陛下没说话,倒是一直在一边听着的长孙皇后开口了。
“母后,儿臣游历期间到过一个小庄子,庄中将近一半都是痴傻之人,其余人也都是身体羸弱。儿臣颇觉不解,一番查访之下才知道,这庄子从不与外人通婚,都是庄内互相婚配,相互之间多有亲戚关系,是以儿臣觉得这亲戚之间互相通婚,生下来的孩子有很大的可能会有这种情况,这才有此建议。”
李承乾说完,看到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的脸色不怎么好看,于是问道:“父皇,母后,怎么了?可是儿臣所说有不妥之处。不过这都是儿臣亲自调查的结果,应当不会出错。”当然不会出错,科学证明近亲结婚危害可是很大的。
长孙皇后拍拍胸口,一脸庆幸地说道:“幸好圣旨还没下,一切还来得及。”
“什么来不来得及?母后,可是京中发生什么事了?”李承乾感到有些不妙,隐约觉得自己好像忘了什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