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平的话使全家人无话可说。事实也是这样,自从李心平初中毕业以来就成了家里劳动的主力,这一点家里人都明白。
过了几天,李心平招呼也没打,丢下地里不等季节的农活,带着兜里仅有的三十多元钱到城里学服装裁剪去了。通过季云萍的介绍,李心平进了一家服装裁剪学校学习。
服装裁剪学校并不大,年轻的校长原来是一家地方国营服装厂的技术员,改革开放一开始,他就成了第一批“下海的男敢死队员”中的一份子。他租下一家旅店的二层楼:学校一共开了三个班,基础服装裁剪班,学期一个月;高档服装设计班,学期两个月;精品服装制作班,学期两个月。
李心平交了二十元进了基础服装裁剪班,还剩下十多元钱做生活费。李心平知道,自己的十元钱支持不了几天。她马上给妈妈写信要钱。曾秀兰又给女儿寄来五十元钱。李心平又向季云萍借了二十元钱,坚持又学完了精品服装制作班。学了这两个班,李心平知道,家里不会再给她钱了,这也说明她再没有力量学习高档服装设计班了。
进服装学校学习,李心平在城里住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李心平用全部的课余时间转大街,用后来的话说这叫市场调查。刚开始学服装裁剪的时候,李心平也想像季云萍一样,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店;经过市场调查以后李心平的思想起了变化,她发现,城市里不仅仅是走季云萍的服装店这一条出路,城里是个巨大无比的世界,只要你肯干,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心平剪掉了从小留到现在的大辫子,理了一个当时城里人正流行的五号头,漂亮的发式衬托得李心平那张青春的脸更加漂亮,穿上季云萍给她做的时髦衣服,又做了一条城里人正流行的大喇叭裤,买了一双黑皮鞋,这一番打扮,李心平再也不是土掉渣的村姑了。
李心平开始了独自一人闯世界的生涯。
“你们看人家李家的二女儿进了一趟城,成城里人。”村里人见了李心平说。
“我看那李心平像个外国人。”
“像个女华侨。”
“那李家的二女儿一打扮还真漂亮。”
不久,中南县造纸厂招工,根据当时的有关规定,李心平是农村户口,不能成为厂内的正式员工,只能做临时工。临时工与正式工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是有差距的,这让李心平费了一番心思,但是,她要走出农村,她要进城,尽管是临时工,那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李心平一狠心,就进厂做了临时工。
现在李心平和周跃进都下岗了,没了生活来源,李心平必须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从开始工作到下岗之前,李心平经历了十年临时工的风风雨雨。这十年的临时工生涯告诉李心平,靠打工不是长久之计。下岗使李心平有了重拾旧业的想法,经过认真的思考,她决定自己要有一家开服装店,当一把老板,再也不用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李心平学的服装裁剪技术,学完之后虽然没有干那个专业,但是平时自己家里穿的衣服大多数都是自己做的,这样既可以穿漂亮的衣服又可以节省开支,有时还给要好的同事朋友加工几件。这样几年下来,李心平的服装裁剪和加工技术也练得差不多了。李心平认为如果出去找工作还是干临时工,再说了现在的工作很难找。
李心平想干就要干。
“爸,妈,下岗这么多天,我和周跃进一直在家呆着,时间长了我们吃什么呀?”一天吃完了晚饭,一家人还没下桌李心平说。
“这不是你们的工作没干好,是工厂倒闭,你们全厂职工不是都下岗了吗?”周建国说话了。
“我不想在家里闲着,我想工作。”李心平说话的语气表示出了他的话不容更改。
“让跃进去找工作就行了,这三个孩子我也有些忙不过来,你在家里也可以帮我做一些家务,小伟马上要上学了,家里也需要一个人。”白素芬说。
“我想好了,我要自己开一家服装店,不想到外边找工作了,我要自己当老板。”说完,李心平不等别人再开口表态,站起来就开始收拾碗筷。李心平就是这样,只要她自己想干的事情,和你们打个招呼是对你们的尊重,那是通知你们一下,不需要你们的赞成或者是反对,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主。
第二天,李心平把小伟送到幼儿园以后,骑上她那辆破自行车,满大街地寻找合适的门面房。
按照李心平当时的想法她想找一间大点的门面房,但当时他们的资金实在是有限。经过几天汗流浃背地寻找,李心平在繁华地段租到了一间有十几平米的小门面房,找人做了一个裁衣服的案板,又把原来自己家里用的缝纫机、锁边机、剪刀、尺子都搬到了门面房内,做了一个白底红字很醒目的招牌——时装大王。这些都准备好了以后,李心平又把附近所有的服装店和布匹商店都考察了一遍;然后又跑到中都市最大的商场和布匹批发市场考察了两天,还买了几块当时最流行的布料。李心平又把这些布料按照自己家人的尺寸做成衣服,挂在服装店里,按照行话这叫幌子;让顾客看了有一种生意兴隆的感觉,这也是招揽顾客的一种方法。
李心平深谙搞服装生意自身是服装模特的重要性,店里的准备工作做好以后,李心平又一连给自己做了几套当时最流行的颜色,最流行款式的服装,买了几双配套的皮鞋,她还到一家大理发店烫了一个大卷短披肩发型。这样一打扮,李心平实现了由原来造纸厂的一线工人到服装模特的转变。
开业那天,李心平和周跃进通知了他们原来的同事,朋友、周跃进的战友和部分亲戚前来捧场。不久,小服装店就打开了局面。